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2021那些温暖人心的民政力量 深圳民政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12-17 09:16:56

我市民政部门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让深圳婚俗文化的名片更加闪亮。

斑驳的旧墙蝶变文化阵地项目,类似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深圳今年已经累计实施1.2万件,投入财政资金超13亿元。

年轻的深圳未雨绸缪应对“老”问题,积极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2月17日讯(常曦文 文/图)聆听民政足音,感受民生温暖。

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深圳市民政局高擎党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好局起好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为“十四五”期间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这一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社区治理等一场场硬仗中,扛起了民政人的使命担当。

这一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履职尽责、用心用情,在增进民生福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办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

这一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稳步推进综合改革授权试点工作。

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值得铭记。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值得回味。深圳市民政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砥砺奋进再出发,以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更大作为,推进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政事业的最佳示范。

聚焦困难群众

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没想到我们非深圳户籍的也能享受到深圳政府的兜底政策,大大减轻家庭生活压力,深圳政府太暖心了。”11月1日,深圳市首位非深户籍人员金女士正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开始享受深圳低保待遇。

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政局始终秉承“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困境儿童保护等制度,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

今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修订出台《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我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低保边缘认定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标准相应提高至每人每月2080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原来的户籍人群适度扩大到了非深户人群,规定与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共同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其非本市户籍的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上线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接入相关政府部门、银行、保险、证券等居民数据270项,开展“智慧核对精准救助”行动,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获得救助。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约4699万元。

从9月1日起,我市调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400元/人/月增长至452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200元/人/月增长至226元/人/月,其中低保边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100元/人/月增长至113元/人/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可以不受户籍地限制,实现资格认定申请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全面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全市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机构站内人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率都达到100%。开展“科技寻亲,让爱回家”行动,创新“3221”立体寻亲模式,2021年至今,帮助成功寻亲131人,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购票返乡601人次,护送返乡73人次。

聚焦养老服务

加快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

“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十分便利,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李爷爷腿脚行动不便,今年9月初入住香蜜湖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后,在工作人员精心照料下,老人家状态越来越好,家人因此感到很欣慰。

作为全国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年轻的深圳近年来未雨绸缪应对“老”问题,积极构建“1336”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市民政局为此推出“我为长者办实事”12项服务事项。其中,每区建成一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示范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价格普惠、服务优质、方便可及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打造“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圈、30分钟照料圈,机构养老1小时服务圈”,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

全年完成48.46万名老年人的现状和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工作,为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提供基础,这也是全市第一次全面开展老年人口现状和需求普查活动。

建立完善长者饭堂及助餐服务工作制度,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稳步发展。结合疫情形势,探索门店就餐、线上送餐、社区集中就餐多种模式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246家,覆盖全市73.9%的社区。

老人专用辅具、紧急呼叫设备、报警器……市民政局为60周岁以上身体评估为中重度失能或者8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到今年年底将完成500户改造工作。开展孤寡、独居老人智能水表改造试点工作,通过智能水表,以科技手段守护长者的安全。

全面推广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高龄老人津贴的申请、审核、发放管理等事务实现全程零跑动、材料零提交、业务“指尖办”,免去老年人“跑腿”的负担。全市发行智慧养老颐年卡超77万张。

聚焦未成年保护

打造儿童关爱服务“三三制”模式

9月,在市民政局帮助下,长期居住在宝安区沙井街道的河南省禹州市籍未成年人小丽(化名)顺利办理了“跨省通办”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审批业务。10月起,小丽即领到由禹州市民政部门发放的每月950元的生活保障金。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民政局切实履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牵头责任,扎实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工作,不断为少年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环境。

我市成立“深圳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市、区两级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目前已经构建起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各区挂牌设立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74个街道挂牌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74个街道儿童督导员、665个社区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多部门联动机制。

依托这种“三级服务阵地+三类服务主体+三大服务场所”的“三三制”模式,即市、区未保中心和街道未保工作站三级未保工作阵地,“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多元服务主体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在“家庭、学校、社区”三大服务场所,开展家庭走访、信息更新、强制报告、政策链接、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及家庭教育等重点工作,有效整合层级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政履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深圳样本。

未成年人保障服务达到新水平。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2432元,较去年提高了5.8%,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标准参照孤儿标准执行,实现一年一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对排查的1.4万名困境儿童落实分类帮扶保障。

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率先开通运行24小时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目前已受理信息咨询、个案管理、心理援助等服务153宗。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举办“深爱儿童、圳在行动”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大赛,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儿童关爱品牌项目。“益起护童”儿童关爱服务资源平台也正式上线,为儿童福利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儿童志愿服务匹配搭建公益平台。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

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原来是杂草丛生、停放着废弃车辆的荒地,笋岗街道北站社区党委借助“民生微实事”工程类项目,将其改造成社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不仅极大提升了片区环境,还通过让社区居民认领种植区域和植物等方式,增强居民亲子互动和参与社区建设治理。

类似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深圳今年已经累计实施1.2万件,投入财政资金超13亿元,这是深圳以“居民点菜、政府买单”的创新模式,快速解决社区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民生微实事”在加强党的领导,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我市积极开展党对社会组织全面领导试点工作,从社团、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三种不同社会组织选取25家先行试点探索,力争到2022年6月完成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措施,在全市社会组织中予以推广。

深圳不断推进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稳步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出台《深圳市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若干措施》三个配套文件,规范社会工作服务的政府购买行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建设,禁毒、老年、企业、信访、学校、医务、灾害等7个服务指南被列为深圳市地方标准计划项目。“社会工作援疆”十周年,打造了全国社会建设发展地方性援建项目的服务典范。

聚焦公益慈善

汇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

一开幕就是惊艳!第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全面升级,首次以线上“云展会”形式举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公益慈善“云展示”“云会议”“云对接”“云体验”,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2255家机构和项目以及2237种产品申报参展,线上观展和参会人数超370万人次,共促成项目捐赠、消费帮扶产品采购及乡村振兴产业投资项目等意向对接合作近230项,意向对接金额逾37亿元,为汇聚慈善力量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积极探索。

今年国家民政部召开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深圳共有1个慈善项目、1名捐赠个人和3家企业获得表彰,由此折射出深圳的大爱之风。深圳扶贫济困蔚然成风,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深圳不断优化公益慈善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工作格局,持续推动现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圳连续五届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列,被授予最高级别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

今年“中华慈善日”“深圳慈善日”“深圳慈善月”活动更是掀起了全市慈善活动的高潮,形成市区联动、社区互动、多元参与的全民慈善氛围。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活动已成为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今年共计有超过6870万人次捐出35.69亿元,加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6亿元资金支持,总共募得善款41.69亿元。家门口的社区基金会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公益慈善参与渠道和慈善服务内容。全市首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慈善综合服务平台——鹏城慈善创益空间,已惠及约3.5万人次,募集款物价值约932.4万元。

聚焦社会事务

树立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新风尚

“我们都是江西赣州人,来深圳工作已有4年。回家领证比较折腾,来回要跑那么远,加上疫情原因,所以就选择在深圳领结婚证了。”11月11日,已经相恋6年的廖女士和张先生在罗湖婚姻登记中心完成婚姻登记,他们表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很方便,幸福感又增加了。据了解,从今年6月1日起,深圳启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截至11月30日,在深圳“跨省通办”登记的情侣共有9688对,深圳市办理量位居全国前列。

用爱营造一流婚登场所。近年来,深圳市区民政部门不断优化婚姻登记环境,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婚姻登记服务。继福田区将婚姻登记处设在公园之后,南山区、龙华区也将婚姻登记处搬进公园,坪山区、盐田区也陆续启用新婚姻登记大厅。与此同时,我市各区民政部门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和“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的婚姻家庭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系列活动,让深圳婚俗文化的名片更加闪亮。

婚丧嫁娶皆民生。全市民政系统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祭扫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市墓园、骨灰堂采取实名预约、错时错峰、分时分批、控制停留时间等措施尽最大努力满足市民祭扫需求,全市祭扫工作安全有序。市殡仪馆设立“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解决群众身后烦心事,免费为群众提供身后事一站式公益服务。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树立绿色环保办葬新风尚,市殡葬服务中心开始常态化开展海葬活动,全年接受报名,不限时间,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展望2022: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2021年,深圳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为民宗旨、涵养爱民情怀、创新利民政策、夯实济民举措、多办惠民实事”五民党建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深入实施“济民工程”,不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机制。深入构建“弱有众扶”民生保障体系,聚焦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健全完善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困境儿童保护等制度,探索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措施,推动“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帮扶转变。探索与广州、珠海、中山等大湾区城市开展社会救助联办通办。深入构建高质量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完善市、区两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全国未成年保护示范创建。持续打造全国示范的现代慈善创新发展高地,全力推动特区慈善立法工作,积极探索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的路径,打造兼顾温度和韧性的现代公益慈善之城。

深入实施“便民工程”,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配合组织部门研究起草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居委会下属专业委员会,着力提升居民群众协商议事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修订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工作指引。深入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聚焦“老少弱困”,做实做优社区服务。探索构建区街统筹与“居民点单”相结合的新型“民生微实事”工作体系,健全“集中+动态”“线上+线下”“社区+小区(园区)”问需机制,实现居民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及时回应。

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大力增强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构建“1336”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健全地方财政投入机制;推进“老有颐养”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全领域、全流程、全周期覆盖,打造养老服务“深圳品牌”;持续推进“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长者助餐服务、社区养老专员、家庭照护者培训计划、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巩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成果,持续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进公园,进一步规范殡葬管理,推进殡葬设施规划建设。

深入实施“强基工程”,不断固牢新时代民政基础建设。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殡葬管理条例(修改)》《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组织管理若干规定》列为预备类立法项目,《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促进条例》列为调研论证类项目。加快补齐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扎实推进“9+3”民政设施建设,启动民政康复中心A院区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智慧民政”的规划建设,重点加强推进数据资源中心、智慧养老、科技寻亲、智慧社工、智慧殡葬等系统迭代开发建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