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刘明军:用心用情用功筑宝安文化之魂

来源: 深圳新闻网   2021-11-02 19:18:57

人才之问:从一名中小学思政教师转变为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年过不惑的他能否担起宝安的群众文化建设重担?首创、推广“文化钟点工”模式、“文化春雨行动”的意义是什么?

人才名片: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首创“文化钟点工”服务模式和以“文化钟点工”为核心的“文化春雨行动”,分别获得了2013年和2014年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的示范项目;推出“周末音乐会”“宝安文化茶座”“动感宝安⸺百个社区舞起来”等宝安本土文化品牌;先后获“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优秀个人”“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创作《留门》等多部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

家在宝安 胡不归兮

漫漫人生路,风雨几度秋。不经意间时光悄悄从指间流过,刘明军已经在宝安度过了34个春秋。

刘明军的父母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新疆建设者,在新疆皮山县默默无闻地奉献了青春年华。而刘明军也跟随父母在皮山县出生长大,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难忘当年艰苦环境下父母亲的乐观向上,难忘当年恶劣气候中与维吾尔族同胞们的相互扶持,难忘当年因交通不便而导致的命运多舛……

“我是高中毕业以后考的大学,被新疆和田师范学校录取,选派到乌鲁木齐教育学院中语系代培。但由于交通不便利,我去晚了就没有读成,后来又回和田师范学校读书。毕业之后留校做了老师。就这样两次都选择当老师,我命中注定教书育人。”谦和的刘明军提起往事,奕奕的神采中透出几分霸气与自信。

刘明军豪爽谦逊的性格让他在学校深受欢迎,“学校里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大家相处十分融洽,一起弹冬不拉,唱歌、跳舞,一起做羊肉抓饭、拉面,师生情谊浓厚”,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与同事们相处和睦,他在学校执教的日子充实又快乐。

1986年,刘明军接到来自深圳宝安的调令。母亲作为宝安东江纵队的一名老战士,在退休后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深圳宝安。一边是老母亲殷切的期望团聚,一边是新疆和田师范师生们的浓厚情谊,刘明军徘徊了两年后,选择了前者。

家在宝安,胡不归兮?最主要是父母亲年迈,需要照顾。刘明军至今犹记,1988年4月坐火车到广州,倒了几趟车到了南头检查站,然后步行到前进路再到19区自己的家中,一路上一边惊叹宝安蓝宝石般的天空,一边暗暗下定“安家立业于此”的决心。

到宝安后,刘明军分配到了西乡中学执教。学校领导和同事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工作上给予指导,让刘明军快速适应了在深圳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宝安是我的大家,学校当时是我的小家,我对教学的热爱支撑着我不断想要做点什么”。正是这份热爱化成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刘明军保持进取向上,在教学中屡次获得嘉奖,先后获得过广东省及深圳市“骨干教师”、宝安区“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刘明军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我父亲母亲默默无闻守着岗位在皮山县干了一辈子,很受人尊重”。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刘明军工作的初心是守好自己的岗位,他始终坚持“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原则,用心用情用功去对待每一个人,对待每一件事。

2007年,刘明军选择再次“出征”,担任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我想挑战,虽然当时很有压力”,刘明军坦言。面对新岗位、新环境带来的强压,刘明军牢记初心使命,一如既往勤勉认真,在学习中汲取养分,从生活中提炼智慧。

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是做好工作第一要则。刚调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时,刘明军有点“自卑”,“教育行业相对而言思维比较单一,文化服务工作发散性强,内容宽泛,且这里文化造诣深、水平高的人很多”,相比之下刘明军文化馆相关专业知识基础薄弱。为迎头赶上,他每日在完成工作之余学习,无论多忙都雷打不动坚持学习至少一小时。“要赶上这个时代,要领先他人,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此,刘明军自嘲是“笨鸟先飞”。

事实上,刘明军的业务能力有目共睹,任职期间宝安群众文化服务水平直线上升。对内,宝安群众文化艺术的人员文化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升,正高、副高职称占比超过70%,2017年担任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主任(馆长)后,文博、艺术类等稀缺专业人才又实现突破式增长;对外,宝安文化享誉全国,文化活动标新立异,树立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不拘一格地开拓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在工作中,刘明军大胆启用敢于创新的高水平临聘人员,引入不同类型的文化合作单位,鼓励争先营造积极开放的浓厚文化氛围。“宝安人口有500多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发展至今也才有68人。作为文化服务者,撬动并联合更多的优质资源服务宝安群众,这时我的使命”,刘明军说。

刘明军开展“送文艺到基层”活动

践行文化服务理念,开拓艺术发展路径,创新内容与形式,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服务团队,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精彩绝伦又意义非凡的艺术佳作:与宝安实验曲艺团合作创编的《好人的故事》《打虎之后》获文化部群星奖,《留门》获全国人口文化奖金奖;与西乡文体中心合作创作歌曲《远方》获广东省金奖;与福永乡音粤剧团合作的粤曲凤飞九天之《夜星辰》选段获2019广东粤曲私伙局大赛决赛(成人组)金奖;与时代潮艺术团联合创作的反映茅洲河变迁的文艺作品《门前那条河》获2019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曲艺类)金奖。今年,与燕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宝安实验曲艺团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游走的红纸伞》为群众送上“红色盛宴”;与宝安区文化馆乡音粤剧团、肇庆市粤剧团献礼建党100周年的宝安原创红色现代粤剧《四块银元》震撼解读信念的力量与信仰的光辉。

“文化是润泽人心的事业,需要有创意、有情怀、有爱心、有恒心”,刘明军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压力一直都在,奋斗永不停歇,十四年间刘明军淬炼初心将压力化为了宝安文化的一场场绵绵春雨。

文化建设 惠民暖心

东方风来满眼春,文化春雨润人心,由刘明军主抓主推的“宝安文化茶座”“劳务工大讲堂”“动感宝安⸺百个社区舞起来”“周末音乐会”“开心超市”“名家名流工程”等文化品牌层出不穷,点亮了宝安文化先行示范之灯,以实力促进宝安文化强区的崛起。

2011年广场舞兴起,刘明军在散步中了解到“群众喜爱的广场舞是需要交份子钱的”,且没有规矩,不成规模。在多方走访详细调查后,他决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文化馆提供音响并且支付领舞老师报酬,组织群众定时定点参与广场舞。经过三个月的实践,群众反映热烈,活动效果极好,由此“文化钟点工”在宝安应运而生。

刘明军与海华社区文化钟点工队伍交流

刘明军说“广场是城市的会客厅”。“文化钟点工”活动为群众提供了平台,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市民,凝聚在会客厅中交流学习,锻炼成长,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往复的文化生态,缓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不对接和文化服务缺乏的问题,凝聚并温暖着宝安人的心。如今,“文化钟点工”活动点在宝安区遍地开花,从第一个文化钟点工广场舞活动点发展到450个活动点,活动种类也从广场舞拓展到汽车移动漂移、美术、书法、摄影、戏曲、体育等42个门类。

2012年宝安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为改变文化建设“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现状,全面实施“文化春雨行动”,招募“文化义工”作为群众文化助手,采购“文化钟点工”作为群众文化推手,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挖掘体制外文化力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

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刘明军“接地气”的文化服务思路,将文化的种子根植人民,持续发酵,常态化服务群众。群众反映“公共文化活动较少”,他就将群艺馆举办的书画展览由原来20多场增至50多场,将音乐会和书画展览送进社区和工业区,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艺术熏陶。

十四年间,刘明军努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阵地,创作了高质量原创文艺精品,构建了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但对刘明军而言,比起这些成绩单,还有更多让他心里“美”的事儿。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文化钟点工陈艳华在刘明军的鼓励支持下,一步步成长,从带领十几个人跳舞到现在每天晚上带领二三百人跳舞,逐步进修为有职称有岗位的文化钟点工,她做成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核雕作者胡堂山和锔瓷作者方瑞华,在朋友的推荐下被刘明军“相中”,他充分肯定了核雕和锔瓷的艺术价值,并联合多方支持、协助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渠道推广宣传其作品,提升作品价值,两项艺术成为区5批非遗项目。他同时又广泛发动人脉资源,挖掘群众中的文艺能手,给予政策、资金、培训支持,让他们享有艺术舞台的同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他人实现梦想、带去快乐”,是刘明军心里的“美”事儿。

刘明军调研非遗

迄今为止,刘明军已先后获“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优秀个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之所以能成为人才,是党和政府的悉心栽培,如今发现更多人才,成就他们是我的使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刘明军深谙文化繁荣发展之根本,为探索宝安文化建设之路径巧谋“发展棋”。

美人之美,共生共融,是文化的本质。宝安日益完备的文化艺术人才梯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迅速汇成了宝安公共文化服务的滔滔大河,让宝安文艺精神随之奔腾至四方。

美美与共,全民共享,是文化的真谛。宝安日益完善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实支撑起了宝安民众的文化福祉,让家园感、归属感、幸福感在文化滋润中逐渐根深蒂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