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胡堂山:宝安民间艺人用28年深耕橄榄核雕,方寸之间展示大千世界

来源: 深圳新闻网   2021-11-02 19:18:11

人才之问:默默无闻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是如何蝶变为高层次人才的?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又有哪些看法和期许?

人才名片: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核雕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深圳市工艺美术师、政协第六届深圳市宝安区委员、“谢氏核雕”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3年拜核雕大师谢才元、钟秀琴夫妇为师学习核雕技艺,后回深圳学习工作。2019年作品《深圳之春》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与核结缘 潜心苦学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语文课本《核舟记》里的神奇描述,如今在宝安核雕手艺人胡堂山的手中实现了。

走进胡堂山的工作室,大大小小的核雕作品有序陈列着,令人目不暇接。谈论起与核雕结缘,胡堂山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是年少时他随父母来宝安求学,被课本《核舟记》描写的明代核雕艺人王毅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吸引,就想着自己如果也掌握这门“绝技”就好了,便跃跃欲试拿起刻刀在课桌上、家里木板上到处刻画创作。

▲胡堂山创作核雕

父亲看到儿子在雕刻艺术方面的兴趣与天赋,将他送到江苏著名核雕艺术家谢才元、钟秀琴夫妻家中拜师学习。十四五岁的胡堂山每年寒暑假舟车劳顿赴江苏学习核雕。

核雕这门技艺虽小,但蕴藏“大乾坤”,以“精、细、巧”取胜。橄榄核直径仅两厘米左右,却可雕刻出万千世界,使自然之物化腐朽为神奇。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橄榄核,不仅需要花上好些天的时间和精力,还非常考验基本功,精雕细琢,一点也马虎不得。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成年人尚且沉不住心,少年胡堂山也同样如此。每天刻划直线、横线、圆圈的练习,眼睛经常又酸又涩,让他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一不小心便是一道伤口,这与他想象中高大上的核雕相去甚远,心里感觉很烦躁。

▲胡堂山创作核雕

但看到手中的橄榄仁一点一点的成型,轮廓越来越清晰,胡堂山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出于对核雕的热爱,胡堂山坚持了下来,这一做就是28年。经过长年累月的打磨,如今他的手已变得伤痕累累,粗糙又干燥。

扎根基层 创作精品

“革故鼎新,得宝而安;物华天宝,人文璀璨”,宝安拥有核雕创作深厚的土壤和丰富的滋养,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在胡堂山看来,宝安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特色鲜明、弥足珍贵,千百年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传承与发展,经过漫长的时间打磨和淘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宝安民俗。这也是胡堂山选择宝安的主要原因。

学成归来,第一站就选择原宝安区公明街道工作,后转到西乡街道办事处、航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他认为,艺术是源于生活,生活是源于感悟,而基层是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搞创作不能高高在上,是要接地气,选择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进行创作。”胡堂山如是说。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走到生活深处,于火热的基层中体察时代的脉搏,激发创作灵感。疫情期间,他更是积极投身抗疫行动,到社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圳湾口岸等一线参加志愿活动,在抗疫精神的感召下,他创作了3套核雕《抗疫情》作品,将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医护人员勇往直前的场景,记录在一刀一铲、一沟一壑中。

▲核雕作品《抗疫情》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胡堂山多次深入对口扶贫地河源市龙川县龙母镇看望走访当地困难群众,为困难家庭和学童捐款捐物。对口扶贫工作的生动场景、感人故事也激发了他的灵感,创作了扶贫主题核雕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宝安扶贫工作人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与奉献。

扎根宝安20年,胡堂山亲历、见证、参与了宝安这座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从中汲取了无限的灵感。可以说,宝安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每当灵感枯竭时,他就在宝安的大街小巷里闲逛,从沿途的风景中寻找新的灵感。他深受这片城区文化感染后而倾力创作,作品大多是展示宝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一刀一铲都倾注了他对宝安的情感。在他手下,小小橄榄仁变成了垂涎欲滴的黄田荔枝,变成了客家围屋,变成了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核雕作品黄田荔枝

传承创新 斩获殊荣

在核雕创作上,胡堂山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见解和体会。他认为创作应该重点抓住能反映当代现实的题材精心创作使之能发挥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导向功能。

2014年,胡堂山在策划设计“山花奖”参选作品时,就与师傅钟秀琴在选题上产生争执。师傅倾向以传统题材为主题,而他认为核雕应在创新中开拓发展空间,注入时代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终,他成功说服师傅,以深圳改革开放巨变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主题创作系列核雕作品参加“山花奖”评选。

从设计到完工耗时5年半,经过无数次通宵达旦、推翻重来,对细节进行反反复复修正,作废的核雕就有一箩筐,这让他对自己产生质疑。当他揣着尚未完工的作品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表达自己创作想法时,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力挺。“小伙子,大胆、努力去干,只要你有才华,有理想,我们将为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句话犹如一针强心剂,给了胡堂山信心与动力。

▲核雕作品《深圳之春》

胡堂山和师傅钟秀琴从自己的视角诠释了对深圳这座城市独特文化的感受与理解,选取了深圳渔村船屋、老深圳旧址、核雕船屋、大梅沙公园、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科技金融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春风吹遍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15个意象创作核雕,并将这组作品命名为《深圳之春》。相关部门负责人还特意为他的作品题词,并祝愿他马并祝愿他马到成功。

最终《深圳之春》凭借传统细腻的刀法、立体感强、创意灵巧,一举拿下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是深圳建市40年来首次在该奖项目上斩获的最高奖项,是深圳民间文艺事业的重大突破。

▲胡堂山参加第十四届“山花奖”颁奖盛典(右二)

胡堂山个人也成功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宝安区高层次人才。这让他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并决心将继续擦亮非遗品牌,创作符合时代需要、鼓舞人民前进的作品。

推广非遗 浸润人心

在深受宝安这片土地滋养的同时,胡堂山也用行动致力于推动核雕文化传承和发展,将核雕传统文化浸润到生活中,为繁荣宝安文化增砖添瓦。

为进一步振兴传统工艺,传承非遗文化,让更多优秀核雕艺人、爱好者参与传统工艺创新、应用、探索,使核雕艺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胡堂山将核雕作品售卖所得及相关补贴用于开展“非遗在社区”核雕、泥雕系列公益培训,为核雕爱好者讲述核雕艺术的历史、传承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现场教学、展示,在辖区百姓心中点燃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火苗。

他的核雕培训在孩子们中尤其受欢迎。课程信息一发布,培训名额几秒钟就被抢光。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仍然依依不舍,抱着他不让走。截至目前,“非遗在社区”核雕、泥雕系列公益培训已开展186场次,惠及居民及学生三千多人次,受到社区居民及学生的好评。除此之外,他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通过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能,引导师生领略核雕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师生了解非遗、亲近非遗、爱上非遗。

▲胡堂山为孩子们讲解泥雕技艺

同时,胡堂山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春雨行动”,组织多场核雕公益讲座,在航城掀起学习核雕的热潮,让文化春雨润人心、化万物,极大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胡堂山注重用艺术作品折射时代精神,让作品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如在建党百年之际,胡堂山和团队及师傅谢才元、师母钟秀琴创作了建党百年系列作品《伟大的丰碑,峥嵘岁月》,刻画了黄田十七勇士、开国大典、“两弹一星”等多个故事,成为宝安居民精神文明生活的硬“核”力量。

他说,他想通过作品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艰辛曲折发展历程及伟大辉煌成就,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激发爱党爱国热情。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星火不灭至今,是一代代的文化艺术人才,用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包括胡堂山在内的众多文艺人才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在新时代中焕发光彩、薪火相传,为建设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宝安贡献力量。

▲《伟大的丰碑,峥嵘岁月》系列作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