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光明科学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 深圳晚报   2022-08-18 09:17:47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受访单位供图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石丹)沿着宽阔的公常路向东行驶,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两大高校映入眼帘,不远处,一片颇具设计感、科技感的建筑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便是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这些大科学装置,致力于支撑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时隔三年,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肩负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破题先行的重任,加快打造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今,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动能充分释放、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为深圳的“先行示范”写下了生动注脚。

1

聚焦原始创新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布局

在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范围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处处可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蓄势待发。

作为光明科学城规划落地的第一个土建项目,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在短短三年内拔地而起。该项目承建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是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应用范围最齐全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是服务脑功能、脑疾病、类脑智能与脑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转化的研究设施。两大设施已列入《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项目建设对深圳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根据相关规划,光明科学城按照“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的原则,形成“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正是装置集聚区的核心部分,不仅如此,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也纷纷坐落于此毗邻而建,这是光明科学城增强原始创新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重点攻关领域方面,光明科学城聚焦生命、信息、新材料三大科学和技术方向,全力集聚一批一流科研机构平台,创新载体呈现“9+10+2+2”的布局,即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科研平台、2家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实现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四链融合,科学集中度显示度日益凸显。

目前,鹏城云脑Ⅲ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规划,正在加紧推进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已取得立项;精准医学影像设施、材料基因组、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等正推进项目论证和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正加速推进;深圳湾实验室二期过渡场地全部投入使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完成装修,科研办公场地实现整体入驻6月建成投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正式启用,永久场地已于2021年12月启动建设。

据悉,到今年底,光明科学城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2

加速“沿途下蛋”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路径

如何将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服的企业家这两个最重要的创新主体集聚到一起,让科研灵感和创业激情随时碰撞出创新火花,真正实现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光明科学城探索出既攻关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专注从“1”到“10”到“无穷”的创新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围绕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光明区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并全国首创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大大缩短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经验举措47条清单。

为进一步巩固“沿途下蛋”成果,光明区还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若干措施,建设8.8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专业园区,加快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据统计,近三年全国新增合成生物企业近半落户光明,赛桥生物、倍生生物等估值已超过10亿元。此外,光明区还将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三年计划,争创工程生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制定发布行业标准、创新指数、蓝皮书和重点企业榜单,新建专业化园区2个,提供高标准产业空间10万平方米以上,全链条打造全球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复制推广该经验,光明科学城正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谋划和建设创新中心,研究制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科技金融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产业集群,试点打造科研经济先行样板。

在脑科学领域,光明区出台《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引驻脑科学领域重点研究机构1家以上,推动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推广“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模式,鼓励社会主体共建创新联合体,配套建设专业化园区,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区。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深圳湾实验室布局建设光明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一期临床试验基地,用好创新药、免疫治疗等中试验证转化基地,改造提升高科创新中心、卫光生命科学园等专业化园区,形成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科研经济圈层。

3

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打造高品质的科学家园

精心规划建设“科学家谷”,打造“可研可闲、宜聚宜游”的科学家园和山水绿谷;用心打造“创新街区”,形成“创想、创新、创业”的知识经济共同体;暖心建设“人才社区”,以绣花功夫打造圳美新村、合水口花园等9个人才汇聚、生态优美的高品质生活区;匠心打造“国际人才街区”,为国际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和共享空间……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一流的科学城,需要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作支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光明区加快布局人才链,出台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及配套文件,即高端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人才服务办法、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培育专项行动方案,形成了71条政策措施,打造了与市级人才政策错位衔接、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分层次引才聚才,打造极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实施人才集聚“六大行动”,着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院士、科技领军人才等“科技帅才”,海外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基础性人才等“科研将才”,形成“人才金字塔”。

分类别育才用才,打造极具活力的人才成长高地。实施人才培育“八大行动”,全市首发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专项行动,重磅发布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科技服务人才,有效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全方位爱才留才,打造极具亲和力的人才服务高地。全面实施“无忧工程”,上线“人才码”,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线上人才服务平台,提出打造“SET”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强化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营造“住房无忧、教育无忧、生活无忧”的人才服务环境。

目前,光明科学城陆续进驻的创新团队达150余支、院士团队20余支,高水平科研人员超过3000人。(石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