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特区报伴我走过 难忘的青春岁月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2-04-15 11:16:25

黄观生荣获的深圳特区报“优秀通讯员”获奖证书。

翻开家中珍藏的11张1990年至2000年间《深圳特区报》颁发的“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以及1987年至2011年的十几本早已泛黄的被《深圳特区报》采用刊发稿件的剪贴本,昔日激情燃烧的岁月又重现眼前。这些奖状和大大小小600余篇文章,蕴含的不仅是我在深圳几十年的人生足音,更有与《深圳特区报》结下的深厚情缘。

记得在1986年,当时第一次看了竖排版、繁体字的《深圳特区报》,我闻到了深圳的不同味道,并由此喜欢上了深圳,继而毅然从生活了多年的海南岛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工作。那时,总感觉特区处处新鲜,日日都在变化着,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海内外的巨大关注。当时的我是深圳一家银行的宣传干部,每天手里握的是笔,拿着的是照相机,在完成工作之余,总想找点事儿做,便不时到深圳街头采风。

从那时起,我也像传媒人一样,关注起深圳的人和事,做起一个社会记录者来。当时,我所关注的并不是深圳的什么大事儿,多是街头巷尾的小新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发现深圳有许多跟内地不同的“风景”,街上特别繁华,广告、小商品市场、书报亭、电话亭、自行车保管站、治安岗亭、婚纱照相馆、超市、金店、饼屋、花店、高楼、广场、花园、银行、证券营业部等非常多。每到节假日或下班时间,我就走上街头看、问、访、录,与小商贩、服务员和市民谈话聊天,晚上就埋头写稿。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走街串巷和写稿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一个习惯。

也正因如此,我的街头走笔文章——《清新的深南东路》《温馨的长话亭》《深圳金铺领风骚》《爱花的深圳人》《饼屋飘香》《街头卖报人》《深圳人手中的“券”和“卡”》等数百篇文章陆续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虽然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事,但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缩影和进程。

当时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平凡的快乐,以至于在此后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地也形成了一种主动关注和观察社会的习惯,善于从看似平凡的街头和民生小事中拎出热点话题。

1993年初,深圳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股市兴旺等原因,银行储蓄业务量剧增,到银行存取款的人很多,存在居民存取款难的现象。针对此,我写了一篇名为《银行也来开夜市如何?》的言论在《深圳特区报》的杂文专栏上发表,文章刊发后引起市人大、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市政府把解决储蓄难问题作为当年为市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并为此召开各银行行长会议,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让市民储蓄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没想到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的小言论也能为市民解决问题,这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骄傲,更增强了我观察社会和用笔为民鼓与呼的信心。随后,《小麻烦还需众人解》《市场不能没有硬币》《“窗口”改大点行吗?》《住宅区内行路难》等三百余篇小言论在《深圳特区报》上接续发表。

这些经历,让我非常感谢《深圳特区报》,它教会了我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用笔为民解忧的能力。褒此贬彼中,多了几份分析力、思辨力、评价力,并乐此不疲,让我的脑不锈、笔不拙,思路敏捷,在“大文章”与“小豆腐块”中体会着无尽乐趣,心头也浮起满满的充实感。

岁月如梭,《深圳特区报》快40周岁了,今天再次拿出《深圳特区报》颁发给我的“优秀通讯员”证书和刊发稿件剪贴本时,我的心依然激动不已。我的作品和名字变成一个个铅字永远留在了这份报纸上,这里有我的观察与思考,有我的努力和汗水,更有《深圳特区报》记者和编辑们对我的真诚和帮助。《深圳特区报》助我成长和进步,给我精神和力量,伴我走过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如今我早已经退休了,每天第一时间仍然关注《深圳特区报》,通过读《深圳特区报》知家事、国事、天下事。她丰富的内容、精辟的文章,无一不让我流连忘返,读报于我而言是最大的享受。

在我的人生中,《深圳特区报》就像一轮明月、一杯香茶,终我这一生,不会割舍和忘却这份与《深圳特区报》的情缘。 我真诚希望四十不惑的《深圳特区报》继续御风前行,办出中国报业响当当的品牌!

(黄观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