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元故事 080 期 │ “小平画像”30年

来源: 晶报   2022-08-29 21:17:58

40年以前,蔡屋围有个小山包,村民每天牵着牛经过,当时人们把这地方叫做“黄牛嘴”。他们不会想到,很快这里将变成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他们更不会想到,因为一幅画,这个小山包所在的十字路口,未来几十年会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数千万市民与游客寄托情思的空间。

1992年6月28日早晨,“黄牛嘴”所在的红岭路与深南路十字路口,路过的人们注意到,之前西北角上的女工宣传画不见了,《小平同志在深圳》巨幅宣传画竖立了起来。

三十年时光荏苒,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小平画像”也经过4次改版,今天我要讲述的,不只是画像本身的故事,更是发生在这画像前的人们的故事。

30年的游客“打卡点”和成长“背景板”

十多年前,我年近八十的外公说想来深圳看看,我问他:给您介绍几个景点吧?他拒绝了我,说心中早有心仪的地方。那时他的腿脚已不方便,出行主要依靠轮椅。那几年,他开始让子女带他在全国旅行,我们清楚,他是在完成自己人生的“愿望清单”。在深圳这一栏里,他勾选了“小平画像”“深南大道”“世界之窗”这么几项。

那年深秋,他从河南坐火车来到深圳,第一站就来到荔枝公园前的“小平画像”,他坐着轮椅,在画像前郑重地拍了一张照片。

像我外公这样的游客不计其数,从1992年6月28日开始,这个地方就成了来深圳必拍照的地点,拿现在的话说,叫做“打卡点”。在早年飞机出行还不是日常的岁月,从祖国四面八方坐火车来到深圳站,出了站第一程,惯常都是到“小平画像”前合张影。来拍照的游客,每年超过百万。

不只是游客,这里也是深圳市民逢年过节照全家福、拍成长照的必选“背景板”。我在报社的资料库里看到了非常多的老照片,人们在“小平画像”前留影,留下的不只是一张照片,更是寄托了对人生的期许和对小平同志的感恩之情。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画像前成了市民悼念小平同志的一个聚集点。无数市民自发地涌向那里,男女老少,神情肃穆,场面非常震撼。那几天,小平画像前放满了层层叠叠的花圈、花环和鲜花,黄花白菊皆含泪,凝聚着深圳人对伟人逝世的无尽哀思。

200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数万名市民陆续来到小平画像前献花留影,第二天的《深圳商报》曾刊登了这么一段采访:

“‘我是看着特区一天天建设发展起来的。今天是特区建立20周年,以往的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在特区建立之初就随基建工程兵来到深圳的张老先生也带着一家5口人来到了小平同志的画像下。回忆起在深圳特区度过的二十个春秋,老人家泪盈眼眶,深情地对记者说:‘特区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在这片‘试验田’里流汗水、洒热血,把特区建设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大都市,这辈子值啊!’”

更有趣的是,我在网上查到,这个广场还曾是极限运动中国小轮车的发源地。“整个深圳市内的广场之中,只有小平画像广场是没有保安的,没有驱赶,是深圳小轮车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1999年首届全国极限运动会开始直至2004年,以芮戈冽为首的深圳选手垄断了全国各类的小轮车冠军。如今,小轮车已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大家不会想到,这项在中国曾被视为“野生”“草根”的极限运动,竟然是在小平同志的“眼皮”底下玩出来的。

2004年、2006年,小平画像前的广场进行了两次改造拓宽,在“小平画像及广场”的树木花海中,尽情享受闹市中难得的葱绿与幽静,这个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也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去处。新闻报道里,市民激动地说:“以前来这里就是看一看,照个相就走,来去匆匆。现在有了这个休闲广场,觉得纪念小平同志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聊天、讨论,似乎更有纪念意义了。”

你知道“小平画像”的背面是什么吗?

外公来深圳旅行后不久,我便来到深圳工作。2019年,外公去世,不久新冠疫情来袭,我没再回过家乡。但每次我经过荔枝公园附近时,都会看一眼“小平画像”,脑海里浮现的是外公当年在这里留影的场景,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已成为我安放思念的一个精神空间。

和我一样经常去看一看“小平画像”的深圳人,还有63岁的雕塑艺术家张树国。

8月26日,我在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张树国的工作室问他:“你最近几年还会去看画像吗?”

张树国回答:“我前天刚去看过。”

“会经常去看吗?”

“我隔一段时间就会看一次,看看画面有没有掉色,尤其是台风天,看有没有损坏。”

“这18年都是这样吗?”

“18年都是这样。”

张树国是《小平同志在深圳》第四版的主创。从1992年到2004年间,“小平画像”一共经历过四个版本的修改。2004年,正值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由张树国主创的《小平同志在深圳》第四版替换了旧版的画像,这么一挂就延续了18年。

“我给你看样东西”,张树国拿来一幅喷绘画卷,铺在地上徐徐展开后,我惊呼:“这是第四版的底稿吗?”

张树国笑着说:“对,18年前我一共做了两幅,一幅我签了字放在印厂,一幅自己留着。这么多年,我都没拿出来给别人看过。”

这幅喷绘看起来跟新的一样,画面底部的簕杜鹃红艳艳的。

第四版的画面与前一版相差不大,由于第三版画面中只体现了罗湖区的一部分,在第四版的创作中,添加了代表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国贸大厦,代表90年代深圳的地王大厦,代表21世纪深圳的市民中心、音乐厅等建筑。这些建筑艺术地再现了深圳新市容的“集景”,并不像地图一般反映具体方位,还曾引发不少细心市民的疑问,“十多年来我接了太多电话,去年还有市民反映,说我画错了,这楼应该在那座楼的另一边,其实这是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最显眼的变化是,小平同志与城市建筑群之间增加了一片海水,在小平身后则是港口。我不禁同张树国开起了玩笑:“张老师真厉害,18年前就能算到深圳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了。”

张树国笑道:“我做第四版的时候,早就想好,要体现深圳是个成熟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这是与内陆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

如今人们只知道第四版与第三版的画面相差不大,但其实每一处细微的改动都是经过市政府、市委宣传部以及市文联的多轮会议商定。“第四版也算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被委派来创作第四版的时候,张树国刚从美国回到深圳没几年。“没有邓小平,我不可能考上大学,不可能从鲁迅美术学院一毕业就得到去美国交流的机会,也不会旅美十几年搞艺术,我是怀着巨大的热情和感激在创作这幅画像。”

画面里的市民中心、音乐厅,其实当年还没有建成,“市民中心还是个工地,整个建筑罩起来的”,张树国找建筑公司要来了概念图,放进了画面中。

张树国说:“当时大家商议要不要换一句文字,除了这一句外,还包括‘发展就是硬道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但最终还是决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能换。”

画面完成后,到了快搭建的时候,突然来了新问题,张树国回忆:“市领导问我,画像的背面你打算怎么处理?”

我问他:“当时后面有三栋烂尾楼叫和邦酒店,是吧?”我查过资料,在更新第四版的时候,为了给游人拍照创造更好的效果,拓宽画像周围的广场,将画像整体后移了35米,于是就把紧贴着画像的烂尾楼拆除了。

张树国摇摇头:“那是画像的后面,我说的是背面。”

我吃惊极了:“小平画像不是单面的?还有背面?”我还从没注意到,这个画像背面还有内容。

“是的,前面三版都是单面的。只有这一版,背面印的是小平与深圳的大事记。”

“具体写的是什么呢?”

“字很多,也都很重要,你有空再去认真读一读吧。”

小平画像风行神州

来到小平画像广场,从前面看,是色彩绚烂的小平画像,让人心情澎湃激荡;走到画像背后,是蓝白两色的文字介绍,符合视觉艺术和环境艺术,给人以沉静的感觉。

文字题为《邓小平与深圳》,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大事记以及语录。不禁把人带回到三十年前。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方向和成绩,深深鼓舞了全国人民。深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在几经思考之后,决定用宣传画的形式表达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深圳美术广告公司。

当时的深圳美术广告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广告公司,专业人员大多来自全国八大美院,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担负着深圳街头每年10幅宣传画的创作任务。时任总经理黄鹏带领美工构思创作,几易其稿,最终以小平同志在仙湖植物园视察时的一张照片形象作为创作原型,邓小平身着浅啡色夹克衫,目光睿智,神采奕奕,他右手伸向前方,尽显伟人指点江山的雄姿。身后云蒸霞蔚的天空则代表改革开放朝气蓬勃的气象。

当时,深圳还没有喷绘技术,只有通过油画绘制才能完成。这幅宣传画以镀锌铁皮为底版,由于画面太大,小平画像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创作者之一陈炳林以及他的同事们只能化整为零,一块一块地画,然后再运到现场拼起来。“那么大的画,一个指头就快有一个人那么高,工作量很大。我们苦战了十几个昼夜,当画终于完成时,我们的右手都累得都快举不起来了。”

1992年6月28日早晨,深圳深南路旁竖立起巨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这幅300平方米的巨型画像刚一出现,就引起了国内外传媒的广泛关注,国内外40多家新闻机构进行了报道。

1994年夏天,深圳经历了多年不曾遇到的狂风暴雨,有的房子倒了,一些大树折了,许多广告牌被掀翻了,不少路被水淹了,而300平方米的小平画像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

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留影纪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画面上的细节,提出修改建议。1994年5月,市委宣传部再次委托市美术广告公司,对画面构图进行重新设计。第二版画面上,邓小平身着浅灰色中山装,慈祥地凝视前方,底下是深圳的景色和逶迤起伏的青山长城,衬托出小平同志的风采。画像文字也更换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同年,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拍摄MTV时,专程到宣传画前录制、高歌,那美妙的歌声与画面交相辉映,通过电视走入了千家万户,也让这幅小平画像风行神州。

1996年,深圳的发展已经让世界瞩目,仅黄贝岭至上海宾馆路段沿深南路建立的18层以上高层建筑已达100多幢。

与深圳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升级换代相适应,小平画像进行了第三版的更换,此次更换经过社会广泛征稿,最终深圳美术广告公司陈劲峰提出的电脑合成设计稿中标。采用了摄影师杨绍明拍摄的小平照片为头像,与深圳本土摄影师拍摄的深圳风景进行合成制作。

与前两版不同的是,第三版不再需要手工绘制,而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喷绘技术,这幅宣传画也成为国内首幅采用电脑喷绘技术独立制作完成的广告宣传画。原来铁架支撑的结构换成了稳固的墙体结构,底座用大理石砌成,并安装了18盏进口射灯。

修改的画面正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画面:蓝天白云下,小平同志以高瞻远瞩、和蔼亲切的目光投向深圳现代化建筑群,他身边是青草绿树和鲜艳的杜鹃花,画面左上方仍然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14个红色大字。

上世纪90年代,张树国旅居美国,他回忆起有一次回国,经由深圳飞回老家哈尔滨。在哈尔滨市省政府广场的十字路口,他看到了一面巨幅小平画像,“自从深圳有了‘小平画像’,很多城市也纷纷在城市的显要路口挂上了小平同志的各式画像。”但那时他没有预料到,几年后他将返回祖国定居深圳,成为第四版“小平画像”的创作者。

“深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不变的是小平同志的凝视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当年8月15日下午,全新喷绘的“小平同志在深圳”巨幅画像及《邓小平与深圳》巨幅文字在厂家制作完成后,被妥善装上两辆专车,运抵小平画像广场。这件宣传画长30米,高10米,采用当时世界顶尖的八色数码喷绘机制作,精度高达720dpi。现代的镀锌钢管结构,钢架层十分牢固,可以抗击12级台风,工作人员再也不需要半夜将画像悄悄取下避风了。

当晚,张树国一到搭建的现场就惊住了,十几家媒体已经架好机位等待第二天一早的开幕式。广场上,路过的数百位市民也默默陪着工人们更换画像。

开幕式上,张树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第四版,将来可能还会有第五版、第六版,因为深圳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他没有想到,这一版持续了整整18年。

每一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深南路红岭中路川流不息,小平同志都在用慈祥亲切的目光凝视着深圳这座城市。

“小平画像”沿革

●第一版1992年

第一版以小平同志在仙湖植物园视察时的一张照片形象作为创作原型,邓小平身着浅啡色夹克衫,目光睿智,神采奕奕,他右手伸向前方,尽显伟人指点江山的雄姿。身后云蒸霞蔚的天空则代表改革开放朝气蓬勃的气象。

▲第二版1994年

第二版画面上,邓小平身着浅灰色中山装,慈祥地凝视前方,画像文字也更换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版1996年

第三版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电脑喷绘技术,这也成为国内首个采用电脑喷绘技术独立制作完成的巨幅画像。

▲第四版2004年

第四版“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背面是《邓小平与深圳》,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大事记以及语录。

没有邓小平,我不可能考上大学,不可能从鲁迅美术学院一毕业就得到去美国交流的机会,也不会旅美十几年搞艺术。我是怀着巨大的热情和感激在创作这幅画像。——第四版画像主创张树国(晶报记者丘禹舜/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