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南国清华人物访谈 | 毛乐山:坚守工作阵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11-23 13:18:09

人物简介:毛乐山,1943年生,南京市江浦县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陀螺导航仪器专业并留校,1997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执根大学访问。曾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先进制造学部主任。退休前担任全国高校测试技术研究会、动态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学会理事。

毛乐山教授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方面,研究成果以振动参数检测分析、尤以旋转机械现场动平衡技术与仪器为代表。曾参与并完成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题中智能表子课题。他长期重视教学实验内容和实验室建设,曾获北京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科技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室建设成果一等奖等。2003年初调至深训研究生院工作。

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的日子里

2003年,毛乐山初到深圳,当时“非典”疫情闹得正凶。他受大学同窗——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之邀,在校方安排下到深圳参与科研工作,协助进行红外体温筛选仪的开发完善,为“非典”疫情的防治工作作出贡献。

毛乐山依旧记得,当时的大学城还未脱去绿装,远没有今日般的校园人气,他们借租深圳研究生院的场地开展规划与初创工作。在“非典”疫情的大环境下,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用点温计测量人的前额温度会影响其准确性,主张用热像仪并进行耳道测温。毛乐山只身返回北京本部实验室,取来红外热像仪开展研究。他发现,通过耳道进行体温测量虽更为准确一些,但是要在人流量极大的公共场所使用并不方便,更不要说不用人为干预就对准人们耳窝进行体温检测。因此,这项看似严谨正确的意见,被毛乐山否定了。

毛乐山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一方面,从理论上说,这些专家学者们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不够深。当年我国还没有大量生产热像仪,也很难大量依靠进口配发。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更加要关心被测试者的体验。疫情期间,特别是在人流密集的场所,耳道测温比前额测温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和交叉感染的机率,甚至可能引起被测温者的反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冯冠平汇报,二人一拍即合。

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毛乐山一边做着学科建设规划,一边参与深圳研究生院的科研,他身处在这改革开放前沿的不夜城,见证着深圳研究生院的同志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热情,不只是为了挣钱,更有着临危不惧的政治担当。后来,毛乐山结合自己在红外体温筛选仪研究工作实践,在他教授的“测试技术”课程中,以实际案例为学生介绍筛选仪的技术改进过程。毛乐山对同学们强调:“集成创新与用户至上理念的坚持是学科进步与企业成功的向上台阶。红顶商人更要拥有责任心和爱国爱人民的情怀。”

2020年又是个不平凡之年。1月6日,毛乐山才上完课返京过节,不久武汉就传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

“整个世界像被踩了刹车一样。”毛乐山这样形容被疫情阴影笼罩的生活。“疫情封住了大多人的腿,却没能封住我的嘴,我一直做着我认为该做的亊情。”留守在京的毛乐山仍坚持工作,按计划备课,开展“机器震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列讲座,义务进行网上授课。

毛乐山怀着为国分忧的精神,坚守着工作阵地——毛乐山团队曾经的科研成果早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他是建设者,也是见证者

毛乐山说起了刚从清华大学本部调至深圳研究生院参与先进制造学部筹建的日子。建设初期,毛乐山也和许多学科老师一样,苦于实验室建设经费问题。当他从信箱中收到学科建设费用通知单那一刻,那种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有喜悦,有辛酸,也有责任。

建设中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那日正值中秋,接到喜讯后的毛乐山在粤海门一个小餐馆请几位同亊小酌。在回高新公寓宿舍的路上,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圆月,清凉而冷艳,独立而澄澈。不由自主地涌出:“月又圆,心还急,秋虽爽,款有期。千里赴边陲,八方学子聚,我该怎样培养你?不用扬鞭自奋蹄……”

说起这些年来深圳研究生院的建设发展,毛乐山对深圳政府和学院领导充满感激。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不出两年功夫就入驻大学城,又经过学科和实验室的各项规划,再到首批招生完成,清华大学在国内唯一的异地办学点就这样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学院学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清华人的心血,那是一批批老师、职工和一届届同学们奋力干出来的,也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盼她枝繁叶茂!”毛乐山这样感慨道。

毛乐山(左1)跟随原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右1)前往正在内装中的J楼视察

躬行践履,无私奉献

多年躬耕一线,使毛乐山对专业领域的认识加深了许多。“我带着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种种现场检验考核我们开发的仪器性能与稳定性,检验设计在使用中暴露的不足,再想办法改进。”这些年来,毛乐山从未停下学术科研的脚步,坚持动手动脑,身体力行。

“那种一次性就能成功的设计多半是唬人的。”毛乐山说,所有的科技进步成果都是靠研究者一步一个脚印、在反复实践探索中积累的。科学技术的强弱靠的是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与坚持,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得益于无数次错误、疏漏的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毛乐山经常根据课程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装置,从通用的信号源、频率计、相位计,到专用的转子台、传感器、多通道外置A/D采集卡等。毛乐山谨记毛主席的铭言:“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他告诉我们,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方便省事,还能有效节约珍贵的实验室资源。而且,因为是自己设计的设备,所以即使出现故障,也可以立即查明问题并修复,极大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同时,毛乐山言传身教,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学生,让他的学生们领会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学生都是为了知识才来选你的课,如果仅靠看书就能学会知识,那他们大可以自己去看。要将知识学透,必须要实践。”即便是现在,也少有教师为实验室亲手设计制作装备,而毛乐山一直乐在其中。

毛乐山自制的双路多种波形、相角发生器与双支承转子实验台(可进行转速、振动、转子动平衡消振、轴承故障诊断实验)

当被问起几十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时,毛乐山不假思索地说:“我们要懂得适应社会环境,结合自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埋头苦干。”毛乐山深刻感受到,我国的学术科研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创见,更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毛乐山在中海油田钻井平台上的工作现场

他所追求的“生活质量”:敬业乐群,重视育人

“知识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任重道远,重要的事情是教育人。”毛乐山表示,科技的发展需要在传承、教育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落实,才能走得更远。1970年毕业时,毛乐山被安排留校工作。“这辈子要更用功了!”毛乐山这样对自己说,“我知道,要在清华当老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亊。我不能对不起我的学生。”严以律己的毛乐山给自己订下了规矩——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去。

在深圳生活的日子,毛乐山曾多次受邀赴东莞中堂、广州广钢集团、南海油气田、南海舰队等地,帮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谁曾想过,眼前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曾在彭湃的家乡陆丰甲子镇,多次垂直攀爬上七八十米高的风电塔端,帮助解决发电机振动过大的问题。而毛乐山老师所奉献的一切,不为功名,只为实实在在用尽自身所学,于己开扩眼界,加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于他则努力服务于地方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活动,扶危救难。

退休后,毛乐山除了在实验室继续进行科研,一有机会便应邀去各大企业为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普及与推广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维修的相关知识,进行现场实操示范,不仅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自己也能从教育工作中找到更多乐趣。

毛乐山告诉我们,2020年9月21日,他刚从南京返回北京,23日就受邀赴宣化钢铁集团讲课,26日晚乘高铁回清河家中,29日一早便又乘飞机前往重庆,下机立即乘四个多小时的车到内江威远渝成钒钛科技公司,30日进行现场实测分析,10月1日又沿路回到北京。他从现场实际情况和实测数据否定了“转子动不平衡造成振动”的误判,指出“是技术改造时,将约400公斤重的盘车电机与离合器体未加专门支撑,外悬于变速箱箱体一角上造成的振动”,专门加上承重支撑就可消减这个振动。他的专业让企业豁然开朗,解决了节能增效三机组技改项目的困扰,帮助其顺利实现投产。

这种无缝衔接、四处奔波的忙碌生活,对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不免有些吃力,但毛乐山表示,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将自身所学教授给他人,这种快乐的心情是金钱难买的。“我心里高兴,有些成就感,能为企业做点什么,证明我还有点儿用处。”这种在许多年轻人眼中都难掩身心疲惫的高强度工作,却能让年事已高的毛乐山高兴得像个孩子——这就是毛乐山所追求的生活质量。

积淀精神传承,实现南北呼应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科技、经济、医疗等各方面条件均处于落后状态,毛乐山依旧记得,自己曾在一座破庙中伴着泥塑的菩萨复班上课,还曾因患染疟疾而耽误了两年学习,因此也就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毛乐山常想,若每一位工科大学毕业生都能有一项技术或工艺服务于祖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我们一定能捍卫自己为之奋斗的学科阵地,那句响亮的‘历害了,我的国!’不应光是靠说出来,而是要脚踏实地,真真正正地干出来!”毛乐山是这样坚持着。

  工作中的毛乐山

不论是深圳这片热土带给世界的震撼,还是深圳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和创新精神,无不成为这批来深建设的清华人坚持前行的动力。毛乐山表示,现在国际研究生院发展得更快、更好了,我们也应经常想想如何创建出自己的特色,如何积淀起学院的精神传承,如何与本部充分实现南北呼应。“光辉华夏,神州永远。清华承载的责任太重了,咱们不能被压弯腰,也绝不能被人戳脊梁骨。”毛乐山又说起了那无人不知的清华日晷,日晷底座上镌刻着的警世之语“行胜于言”,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

蒋南翔老校长曾号召所有清华学子“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这也是清华学子的一种追求。面对蒋南翔校长的期望,数十年来坚持服务社会、延迟退休数年的毛乐山如今还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做到了。他对自己仍然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不想辜负老校长的期望,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有新的科研成果问世。”

毛乐山退休后,带着祝福离开了付出十载的校园和承载着无数汗水和回忆的鹏城。临走前,他给学科老师们发了一份告别信:

后来,每次回到深圳,他都十分关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及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新发展新进步——南国清华的一草一木,毛乐山都看在眼里,喜在心田。

编辑 梁晶晶 审核 盛佳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