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元故事 043 期│ 留守的家“双城”元故事: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系列之十一

来源: 晶报   2022-07-07 13:16:30

2015年7月,化学教授梁永波从工作了25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区正式荣休。当时已经62岁的他教书大半生,一下子完全空闲下来也没有太多打算,平日就在家中照顾两条狗。才不过十几天,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梁永波,突然接到了老同事、亦是多年挚友的郝少康教授的一份工作邀请。

郝少康教授当时已在刚刚建校一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任职,他是最早一批来到这所大学的港籍教授,其时他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为理工学院在全球招聘一流的教授。当时他已经面试了好几位化学方面的教授,但迟迟都没能遇上合适的人选。港中大(深圳)创办之初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传承香港中文大学几十年来成功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传统,招聘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教书育人热忱的优秀教师。

这时,郝少康教授想到了刚刚退休的梁永波教授。梁教授自199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从讲师做起,一路晋升成为教授,还在2001年至2006年担任过应用化学与管理专业的系主任。刚刚创办的深圳校园,正是急需各方面的帮助,尤其是像梁永波这样资深的港籍教授的加盟,更能将香港的经验完完整整地带过来。

于是,郝少康邀请了梁永波再次“出山”:“这里刚刚起步,要不要来做开荒牛?”正好想要换个环境的梁永波接到邀请后,欣然答应。因为到内地好好看看,本就在他的退休后计划之中。

1

从梁永波位于香港大埔的家中到港中大(深圳),其实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梁永波说,一开始过来时,他其实没有太多准备,因为开设的课程他在香港其实已经教过很多年。他甚至也没有带太多的行李,一心只想着教好书就行了。但坐车到了校门口,他却有些意外,因为彼时港中大(深圳)只有几栋建筑,很多地方还在建设之中,到处都是工地。

不过,也有一些让他感到熟悉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校名同样刻在了巨型、质朴、三合土建造的石牌上,石牌的右边同样矗立着“四条柱”。在沙田校区,校门入口正中的四条石柱是香港中文大学最为人熟悉的标志之一,正式名称是“华表”,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建筑形式。港中大的华表线条简洁明朗,代表着港中大开放自由,与社会沟通无间的精神。

梁永波是新界原住民,从小在围村里长大。小时候他上的村校非常简陋,只有6间教室,但这里的老师却教会他学习英语的方法。通过小学会考,他考上了当时新界唯一的一间官立中学。当时香港的官立中学都免学费的,并且提供全英文教育。梁永波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官立中学的,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从围村走了出来,极大拓宽了视野。

对于梁永波这一辈香港人来说,港中大承载着非常特别的记忆。梁永波考大学时,当时整个香港仅有两所最高学府,一所是香港的第一所大学、由英国人创办的香港大学,另一所就是打破了香港大学垄断地位,由内地学者创办的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组成的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大学的理念也有所不同。港中大更富有中华文化特色,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梁永波记得,自己当时更向往港中大,虽然报考后入围了面试,但因为成绩一般,最终没有成功入学。不过,梁永波当时还参加了GCE A-level考试,成绩要更好一些,这让他有了申请国外大学的机会。

在围村长大的梁永波,家里人都是务农耕田的,家境一般。但一心向学的他在香港的一间实验室整整打工了两年,直到存够了钱,就去英国读了大学。一路读下来,梁永波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第一个硕士生、第一个博士生。1979年,他在英国肯特取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得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有机金属化学专业理科硕士学位,1984年于西澳大利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梁永波又返回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但身在英国的梁永波,始终觉得香港才是他的家,所以一直在找机会要回到香港,终于在1990年,他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圆了自己曾经对港中大的向往之梦,而且一待就是25年。

在国外留学了一圈,再从沙田校区到深圳校园,梁永波希望将自己在不同教育环境下读书做科研的心得以及在港中大的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体系等经验带过来,让内地学生有机会在深圳接触不一样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教书之余,他还兼任过学能研究提升中心主任的工作,旨在保证优质教与学的工作,支持与推进大学卓越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教学和基础科学研究上。”梁永波说,现在港中大(深圳)的理工科英文教学以及课程设置,基本都与国外顶尖高校保持一致。

2

在去梁永波教授办公室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位教职工人员,提到梁教授,她脱口而出:“凯文教授人非常好!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来到港中大(深圳)之前,梁永波坦言,一开始他只打算在这里教两三年书。在没有疫情之前,梁永波一直过着“双城生活”,周末一般都会回香港。结果没想到的是,留下来就干了七年之久。梁永波说,是因为这里的学生的求学精神让他非常感动,所以愿意一直留下来教书。

在梁永波的办公室墙上的一块板上,钉着他在港中大(深圳)和其他教授合作发表过的论文,还有他远在英国的孙女寄来的中文贺卡,祝他生日快乐。谈及孙女,梁永波显然十分动情:“虽然她在英国上学念书,但一直有去中文学校学中文。我也希望她多学点中文。”

港中大(深圳)已经成为梁永波愿意留守的家。今年暑假,梁永波也不打算回香港,而是继续留在学校,给学生开暑期课程。“因为疫情,很多国外或者外地的教授没办法亲自来学校上课,学生没书读很可怜,所以我想开一期线下课程,让学生在暑期能继续在学校里上课。”

港中大(深圳)有着自己独特的校园气质。一开始想着带经验过来的梁永波,慢慢地也被这所新学校的新风气所改变。过去在香港,梁永波连学生的毕业典礼都很少去参加,“如果没要求,就很少去”。但在港中大(深圳),梁永波却参加了许多跟学生接触的课外活动,比如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良师“逸”友午餐荟、逸夫书院的迎新典礼、体育节等等一系列活动,在三八妇女节还给学生录制了祝福视频。

在他开设的全校通识课“厨房中的化学”(Chemistry in the Kitchen)上,他不仅会跟学生探讨烹饪中的化学原理,还会跟他们交流在深圳哪儿可以吃到正宗的港式云吞面,“因为学校饭堂的饭菜实在太辣了,不太适合我。”

对于深港两地的区别,梁永波说,最直观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很不一样,深圳这边的学生非常有学习的热诚,同时对老师都十分尊重。第一次带给他直观冲击的是,他上完第一堂课后,学生居然自发地鼓掌,而直到现在,每次上完课依旧如此。“在香港不是这样的,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坐后排,都怕被点名回答问题。但在港中大(深圳),哪怕是早上八点半的课程,学生都是抢前排坐,而且一下课,哗,就是‘成班人’围着你问问题。”虽然他自己普通话不好,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经常主动来和他交流。

而学生的勤奋程度也让梁永波十分感慨。有一次下午课,他看到一位学生站在阶梯上听课。他问那位学生,为什么不坐下来听?结果学生告诉他,因为害怕下午太困睡着了,干脆站着听课,更加清醒一些。

梁永波直言,港中大(深圳)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他大多数的香港学生要好,特别在数理化方面。有时候翻看他们的数学教材,都会让他有种“吓一跳”的感觉。“学习就是一种文化,内地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刻苦的训练,数理化成绩会特别好,这一点跟香港就不太一样。”但梁永波又说,在大学里面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分数,而是要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是高中无法做到的。“特别是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这是在社会上很重要的能力。”在带实验课时,他发现因为缺乏做实验的实操经历,这边学生刚开始都会显得有些“鸡手鸭脚”,但又对科研十分感兴趣,“大学应该给这些学生充分寻找兴趣的机会。读书,最终应该都是为了兴趣。”

而另外一方面让他感受到冲击的是,在香港特别不提倡的“怪兽妈妈”“直升机父母”“虎爸虎妈”,在内地的学校却不时能遇见,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干预特别多,哪怕是上了大学之后。“有一次,有些学生选课时发现加不了课,结果就有家长来找学校交涉”。梁永波认为,家长过多干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这里的学生有点害怕失败,一失败就容易失去动力。”

但做科研,除了需要“勤力”,最需要的信念就是“不怕失败、敢作敢为”。

3

2021年1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梁永波榜上有名。当时港中大(深圳)的理工学院共21名全职教授入选该榜单,超过理工学院全职教授的四分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理工学院的教授在国际学术中的科学影响力已经与日俱增。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科学,能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起基础、牵头、带动和推动的作用,也是理工学院集中发力的科研领域之一。这与理工学院致力于在深圳打造区域、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科学与工程学术中心,培养新一代勇于创新、具备全球视野并努力为社会付出的杰出科学人才的愿景相匹配。

而梁永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机理研究等方面,因为卓越的科研成果,他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特许化学家(特许荣誉,授予具有渊博化学知识并在改进和发展专业技术上有重大个人成就的实践经验化学家)。

“化学研究的世界就像你去森林里寻找猎物,特别像做合成化学,你可能原本的目标不是这个东西,但你可能会做出其他东西,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而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其他人没有发现过的,这就是化学世界的魅力。”

梁永波说,在科研的世界中探索,其实非常有乐趣。在做研究时,梁永波自己就非常投入,“有些实验反应时间比较长,半夜也要去实验室。”而做研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果的,虽然科学研究里偶尔也有幸运的成分,但幸运儿也只有一两个。但当你真正取得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成果之后,别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做出更多的成果。“如此,科学研究的领域就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化,你就会感受到作为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有些学生老是说做不出好的结果,我都跟他们说,继续吧,小小挫折不要怕。如果做人做事一直这么平坦没有起起伏伏,那生活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如今,和梁永波刚来时相比,港中大(深圳)校园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早几年,梁永波还会在校园里骑自行车上下课,“现在真系69岁了”,他自言体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虽然每周仍然要上三天课,但闲暇之余,梁永波会坚持到校园里他最钟爱的神仙湖畔走上一会儿,锻炼身体,“积累够一万步”。对于未来,梁永波也还没有具体打算,“可能做到70多岁再退休吧。”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尽心尽力教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

梁永波常引用梁启超在《论毅力》中的一句“至理名言”来鼓励学生:“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这既是梁永波对学生做科研的勉励,亦是对他们人生的指引。

来源│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余梓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