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525万》:一张照片定格一段历史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2-04-18 17:16:26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4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今年78岁的刘廷芳,退休前是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刚来深圳工作时采访的情形,会心地笑了。作为深圳新闻摄影的第一批拓荒牛,1982年3月调进深圳特区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后,他就执着地只干了一件事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特区的成长与变化。

“我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深圳历史的记录者。”刘廷芳非常肯定地说,假如再让我选择工作,我愿还是一名摄影记者。虽然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作品无数,但刘廷芳认为自己只拍了一张好照片——《525万》。

“525万”,是中国首次拍卖土地最后的成交价。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深圳会堂举行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在此之前,我国的建设用地是无偿使用的,深圳举行土地拍卖,开创了我国有偿使用土地的先河,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当日下午,深圳会堂人如潮涌。有关领导参加了拍卖会。这是按照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尝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里程碑式事件。前来采访的新闻队伍庞大,除了深圳市和中央、省驻深新闻单位,还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100多名记者涌进深圳会堂。

凭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刘廷芳觉得自己应该去现场,“我不是跑经济线的记者,本来是没有采访任务的,但是当时我感觉这个事情很重大,要去看看”。带上三部相机,刘廷芳来到了深圳会堂的拍卖现场。

此次拍卖8588平方米地块50年使用权,有44家企业参与角逐。竞争从拍卖官开出200万底价开始,叫价、应价声和应价牌此起彼落,让人目不暇接。最后得主在哪里,谁也无法预料。

整个会堂都坐满了人,过道上都是记者,摄影记者更是上蹿下跳,有的上台去拍拍卖官敲槌,有的在拍竞拍者用计算器计价。

“我当时就站在前排过道上,面对着观众席左右移动,一心想要抢拍到竞拍最后得主的镜头。”刘廷芳回忆说,当11号和22号两位竞拍者展开拉锯战时,我选择了最佳位置,把镜头对准了他们。这时11号竞拍者——深圳房地产公司代表,从座位上站起来高举应价牌,喊出“525万”最高价。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发现自己两台照相机都没有胶卷了,而此时换胶卷已经来不及,只好举起理光30D“傻瓜”照相机,借着电视台记者的灯光,连按三下快门,随着拍卖官的一声槌响,定格在拍卖土地第一槌的瞬间。整个拍卖会全过程只用了17分钟。

照片冲洗出来之后,觉得画面上气氛热烈、现场感强,具有冲击力,周围的目光集中到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身上,个个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有的还在那里鼓掌,定格了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我没有发稿任务。这幅照片直到1988年2月获广东省新闻摄影鼓励奖、3月获全国新闻摄影银奖后,才先后于2月5日和3月27日在《羊城晚报》和《深圳特区报》上发表。”2008年该作品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摄影大赛金奖,成为刘廷芳的代表作。2019年,刘廷芳出版了摄影集《深圳私人视觉史》,共计120张照片结集成册,这幅照片被选为摄影集的封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