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IN视频丨元宵夜南头古城闪耀非遗之光 他们让鱼灯舞代代相传

来源: 深圳新闻网   2022-02-16 13:17:35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2月16日讯(记者 林恒鑫 见习记者 钟亚萍)花灯俏、汤圆甜、过了元宵才算过完年,元宵节是热热闹闹中国年收官的压轴大戏。2月15日,记者来到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现场感受非遗文化闹元宵。

夜幕降临,伴随着阵阵锣鼓唢呐的鸣奏,城门前出现了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大鱼”,随着鼓点节奏摇头摆尾。“原本宁静的海洋里来了蛮横的黄鳢角,红鲤鱼、河豚等弱小的鱼儿受到了欺凌,后来,鱼儿们团结一致赶走了黄鳢角,重新找回快乐平静的生活。”沙头角鱼灯舞团队总教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观球一边指导队员们排练一边向记者介绍。

夜幕降临,鱼灯舞的团队在演出前换好服装彩排。(张玲 摄)

南头古城张灯结彩,充满元宵节的喜庆气氛。(李丹璐 摄)

深圳新闻网记者鹿筱悦学习鱼灯舞基本步伐。(张玲 摄)

源于捕鱼日常 口口相传三百载

只见吴观球右手举鱼灯,双腿扎稳马步,时而蹲下时而跃起,手里的鱼灯仿佛变成海面上跳跃的鱼儿,轻盈灵活。今年80岁的吴观球17岁开始跟随老艺人学习鱼灯舞,在他的努力下,极具渔村特色的传统舞蹈"鱼灯舞"在沙头角得以传承,大家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球叔”。

据球叔介绍,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在盐田区流传已有300多年历史,鱼灯舞来源于沙栏吓村村民出海捕鱼的日常生活,是本地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

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鱼灯舞是通过代代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也曾一度面临失传,2003年间经过村民进行发掘、整理、排练后,终能承传下来。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观球接受记者采访。(张玲 摄)

沙头角鱼灯舞元宵夜在南头古城南城门亮相。

扎稳马步是基础脑 手眼腿要并用

“鱼灯舞要舞得好,就一定要对鱼有感情,要捕捉到鱼的神韵,想象自己是一条鱼,在海底游来游去,感到很快活很漂亮。练好鱼灯舞,低马步是基本动作,马步要跟身体融合在一起。”球叔告诉记者,鱼灯舞看似简单,但要用人的脑、手、眼、腿,把鱼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舞出鱼的性格,不能光举个鱼灯在那里走来走去,而是以半蹲姿势擎着灯,让鱼随着节奏摇头摆尾。

“叔公对的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扎马步就是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长一两米的鱼灯、重达七八斤,2个小时的训练下来,小臂和大腿肌肉酸疼,下楼梯腿脚发软,甚至筷子都拿不稳。”今年40岁的吴锦松学习鱼灯舞已有10余年,因为爷爷的父亲就是本村制作鱼灯的老师傅,所以这项技艺也在家族代代相传。

沙头角鱼灯舞表演团队成员正在检查表演道具。(张玲 摄)

鱼灯制作现代化 鱼灯精神未变更

球叔回忆说,当年他学艺的时候,就在沙滩上练习。过去的鱼灯用纸糊成,容易损坏,因此练习的时候用扫把和稻草代替鱼灯。

随着时代的发展,鱼灯舞的制作也愈发精巧。每个鱼灯长约1-2米,重约五六斤,鱼身用竹篾扎成圆鼓鼓的立体型,鱼的下半身带有三段"关节",方便操作者展示鱼儿的摇头和摆尾,鱼架做好后,蒙上类似塑料材质的外壳,根据来自海里不同的鱼类设计造型和图案,绘画完成后涂上桐油,在鱼腹下装一条20厘米的长小棍供演员举鱼灯起舞。

传统的鱼灯内部点上蜡烛,现代往往用电灯代替。表演的时候,鱼灯点亮,演员蹲成马步,用鱼灯遮住身体,仿佛色彩斑斓的鱼儿摇头摆尾,自由自在地游弋,美丽的红鲤、机灵的沙鸡鱼、蛮横霸道的黄鳢角……鱼儿喜怒哀乐的情绪在手舞足蹈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现在鱼灯更轻巧了,我们的表演形式也更加优化,但是鱼灯舞表现的故事和精神并没有改变,一群鱼儿团结一致共同击溃敌人,这就像我们的祖祖辈辈一样,为了美好生活团结凝聚。”吴锦松告诉记者。

记者也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名外国友人,第一次观看鱼灯舞的Maddie虽然从未了解过该表演文化,但是通过活灵活现、性格各异的鱼儿,竟猜中了鱼灯舞所体现的团结抗敌的故事。

深圳某国际学校外教James Rock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元宵节的活动,他对传统的舞龙舞狮和鱼灯舞很感兴趣。(张玲摄)

南头古城大家乐广场舞龙表演。(李丹璐 摄)

年轻人愿意学非遗 传承有未来

在排练队伍中,有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年轻小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铲沙”“串水”“飞跃”等鱼灯舞动作,他做起来有模有样。来自东北的屠家俊在盐田生活已有近10年,曾多次看到过鱼灯舞的表演。三年前,团队专门开设了鱼灯舞培训班,屠家俊一接触便爱上了,尤其是在了解了鱼灯舞的故事和文化精神后,更坚定了学好它的决心。

记者了解到,像屠家俊这样的年轻人,近几年已累计有三四十人,大家除了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跟随老艺人学习、演出,将鱼灯舞这项非遗进行推广传承。

在吴观球看来,鱼灯舞虽然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可能面临着手艺失传的困境,所以近年来除了在沙头角建立鱼灯舞博物馆外,还积极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成立培训班,在中英街社区开课,在深港青少年的心中撒播传承的种子,让年轻人打心底了解、接受和喜欢上鱼灯舞。

深圳新闻网记者鹿筱悦现场向吴观球学习鱼灯舞表演动作技巧。

吴锦松(中)和同伴在等待演出。(张玲 摄)

元宵夜,在南头古城观赏舞龙表演的孩子。(张玲 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