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冯玉萍:新瓶老酒,《镌.刻》创新形式传承建党百年记忆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12-03 21:17:21

冯玉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如今,她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原创诗音画音乐剧《镌.刻》导演。

近日,由冯玉萍策划、执导,沈阳大学演出的原创诗画音乐剧《镌·刻》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在深圳引起强烈反响。

冯玉萍在接受深圳媒体专访时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这部剧把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刻在青年一代的骨子里。

培根铸魂!为青年人而作

“为什么叫《镌·刻》,就是镌刻共产主义的信仰,将它镌刻在14亿中国人的心上,也镌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冯玉萍告诉记者,这就是这个戏的意义。“主创特别为深圳演出设计了旋转舞台,打造时空穿越之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员全部启用非专业人士,他们是来自沈阳大学的学生,在舞台上质朴、青涩,但那种真情的绽放,对党、对人民的热爱,饱含着激情,让观众感受到就是一团火在燃烧。

原创诗画音乐剧《镌·刻》对中国故事以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多维度展现和表达,并以演员年轻态的演绎令人耳目一新,屡屡触动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共振点”。《镌·刻》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告诉记者,之所以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而非其擅长的评剧,是为了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相互传唱,“这是为年轻人而作的音乐剧”。

作为艺术教育者,冯玉萍希望对青年人进行培根铸魂,进行党史的教育;作为文化工作者,她希望用作品打动观众,让红色信仰在青年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交口称赞!社会效益放首位

《镌·刻》当晚在深圳的演出精彩震撼,演员的表演娴熟到位。冯玉萍透露,其实这部作品的筹备时间非常短,今年5月才定下第一稿,5月23日正式建组。因为演员大多都是学生,学生们白天要上文化课,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所有专业老师都跟随学生们的时间调整作息,每天排练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镌·刻》今年7月5日如期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成功首演。

冯玉萍介绍,该剧有3个动情点,第一就是白衣天使。在当下疫情席卷全球,白衣天使的逆行冲锋彰显责任担当,舍小爱、为大爱的精神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理念;第二个是作为三千遗孤的草原母亲通过小米脱贫的故事体现人道主义大爱;第三个是通过江波祖孙三代的红色基因传承感受长征精神。

《镌·刻》当晚在深圳的演出,也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党、爱国之情,剧中的感人故事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演出结束,观众的掌声还久久不散。有观众表示:“这么宏大的故事背景,这么强烈的民族感情,让我感觉完全沉浸其中,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冯玉萍认为:“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有了社会效益才会有经济效益。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瞄准奖杯,更要注重老百姓的口碑。”

守正创新!为传统文化赋能

《镌·刻》对中国故事以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多维度展现和表达,并以演员年轻态的演绎令人耳目一新,屡屡触动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共振点”。

作为评剧表演艺术家的冯玉萍告诉记者,之所以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而非其擅长的评剧,是为了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相互传唱,“这是为年轻人而作的音乐剧”。因此,《镌·刻》是一场红色题材与流行文化融合的创新与尝试。

冯玉萍说:“传统文化就像一坛老酒,它够纯,但我们必须用新媒体、借助新的欣赏方式,特别是融入现代元素,才能更好满足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实戏剧都是相通的,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用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守正创新,富有时代气息。为了深圳站的演出,我们还特别设计了旋转舞台,打造时空穿越之感。”

作为一台音乐剧,《镌·刻》中的音乐类型丰富多样,观众不仅欣赏到了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以及中国不同民族的音乐,甚至还有西班牙吉他、巴西桑巴、欧美说唱等世界各地的音乐类型。

冯玉萍表示:“音乐剧原本是舶来品,在这部戏当中我们做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尤其还把优秀的传统音乐如中国戏曲经典植入进来,就是希望创作一部精品,为伟大的时代画像。”

(原标题 冯玉萍:新瓶老酒,《镌.刻》创新形式传承建党百年记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