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社论:大幅减少考试 给孩子们一个不太一样的童年

来源: 晶报   2021-08-31 09:18:28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根据《关于加强义务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教学进度命题。

此外,包括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等,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的——切实为中小学减负。

减负为什么这么急迫、这么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累了。

教育部门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8%的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原本属于孩子的休息时间,被各种作业占据了。面对教育,家长普遍有一种焦灼心理,所谓“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段子,就是这一焦灼心理的写照。

集体化的教育焦灼,形成了一种将许多人裹挟其中的剧场效应——观剧时,当前面的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也不得不跟着站起来,最后所有的人都得站起来,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并没有得到什么,观剧的体验感反而变差了。

剧场效应生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异化的过程。

减负,势在必行。

教育部此次推出的减负举措十分明确而具体,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直截了当,旗帜鲜明。这并不是一种心血来潮,而是遵循了一种朴素的教育规律——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习惯养成,是自我认知,是释放天性,而不是考试分数。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露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她的妈妈感到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露丝告诉妈妈说是幼儿园的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露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以把“O”说成太阳、苹果、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在幼儿园教她认识“O“之后,露丝便失去了这种想象力——不管这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源自虚构,它传递的一种价值理念值得我们沉思,那就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童真童趣以及未经污染的想象力等,同样比考试分数更宝贵。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这样反而会放大家长的焦虑,因为升学的竞争压力摆在那里,现在不考试,将来怎么办?此时不让孩子体会考试的紧张程度,到了三年级再考,孩子能适应过来吗?

这涉及到一个教育理念的纠偏问题。减负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调整。就像花朵遵从时令的安排开放一样,一个人在相应的年龄也要做合适的事。童年,就应该属于快乐与天性,按照那种“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的逻辑推断,这样的竞争还完全可以向幼儿园乃至向胎教时期延伸。问题是,这样的“竞赛”正常吗?

当然,减负是个系统工程,究竟如何实现成长的动态平衡、如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有赖于在实施中逐渐完善与细化。但是,为孩子减负的大方向是对的,沿着这样的大方向走下去,我们才能更加靠近教育的真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