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社论:为个人信息筑就更高、更坚固的“围墙”

来源: 晶报   2021-07-19 11:16:12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7月19日讯《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据悉,该条例是国内数据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立法。

近日,相关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条例有个很好的地方在于设立了个人信息采集的投诉机制。而企业合法获取个人信息的前提是“告知+同意”,市民只要判断企业是否告知,以及你本人是否同意了就可以了。

事实上,坚持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重,正是该条例的一个亮点。比如,对市民深恶痛绝的APP“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收集任性、强制个性化广告推荐等问题说“不”,并给予重罚。

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成了一个日益迫切的话题。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多家企业因通过公民个人信息谋利而被曝光——只要向网站支付费用,就可以在不征得求职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其个人简历;表面看起来是用于清理手机垃圾的APP,背地里却在不断读取用户信息;拥有上千家门店的知名商户,竟私自用摄像头抓取顾客人脸并自动生成编号……

也因此,深圳在国内数据领域开展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格外引人关注。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深圳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一以贯之的自觉。

比如,疫情期间如何平衡公众健康权知情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话题,就引发广泛讨论。有央媒报道,2020年1月30日,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公布新冠肺炎病例患者逗留过的小区和场所,南山区的德意名居在列,但具体的门牌号码等信息都被隐去了。深圳的这一做法被很多城市效仿,因为它在公布涉疫个人信息与保护公众健康权之间实现了良性平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步入数字时代,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务办理、移动支付、车站检票等领域,获得便利体验的同时,模糊的安全边界也引发了大众对“十步一刷脸”这一现状的隐忧。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在两万多名受访者中,有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由于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窃取,无法追回并变更,将对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极大的、不可逆的风险。也因此,为了在拓展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同时,避免生物识别数据的滥用,《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对处理生物识别数据作出了更严格的规定——除了该生物识别数据为处理个人数据目的所必需且不能替代外,应当同时提供处理其他非生物识别数据的替代方案。这,为个人信息的保护筑起了一道更高、更坚固的“围墙”。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的出台,是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先行探索数据产权制度等方面要求的重要举措。再过几个月它就将正式实施,佐以精细化、可操作、接地气的配套措施,我们相信,它将在维护个人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效力,尤其是有望为长期困扰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困境破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