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静静的水库 满满的回忆

来源:兵团日报   2022-04-15 12:45:34

●刘义轩 口述 王仁斯 整理

1959年,为解决二十三团(今八师一四三团)二分场七连、八连、九连等8个连队近10万亩土地的灌水紧张问题,团党委决定修一座水库。

这座水库必须具备冬季蓄水、夏季调节水的作用,水库的水源是金沟河河水。每年入冬封冻前,把金沟河河水引入水库储存,到来年开春,正好用来春灌冬麦。夏季,天山积雪受高温影响,急剧融化的雪水使金沟河河水猛涨时,还可以把大量河水引进水库储存,然后按计划需要放水,由南干渠日夜不停地流向二分场,再按农作物需水情况分配到各农业生产连队。

周密的准备工作

经过团总工程师彭希成等人的勘查研究,库址选定在南五宫,水库蓄水量230万立方米。因为这里距金沟河龙口渠首近,引水便利,并且这里土层厚,便于修坝取土,它又处于上游,蓄水用水方便。

库址已定,正逢1959年8月“三秋”临近,工程立即上马,并提出一定要赶在封冻前竣工,否则冬季施工难度更大。有人建议,争取“十一”前水库竣工,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此建议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并当场把这座水库定名为“献礼水库”。

接着,团里成立了“献礼水库”工程指挥部,由白鹤飞任总指挥、彭希成任副总指挥,成员有刘义轩、马海滨等。从每个分场抽调各连队的年轻人组成一个连、团机关各科室抽人组成一个连、八师设计院组成一个支援连、八师机关各科室部委办抽人组成一个连,共7个连队1600人投入“献礼水库”的修筑工程。

人员组织好、工具准备好,已是8月中旬,离国庆节仅有45天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任务,无疑是一场非常艰巨的战斗。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想法,拼命干,争取最好的成绩,为建国十周年献厚礼,为夺取全团农业丰产丰收作贡献。

生活上,团党委做了妥善安排,每个连队为一个伙食单位,各单位有专门负责伙食的司务长,要求副食花样多,主食不定量放开吃,白面馒头随时准备好,谁要是饿了随时可以吃、不论顿。

工地上热火朝天

修筑“献礼水库”的工具是扁担和土簸箕,没有架子车,更没有自卸汽车,只有两台链轨拖拉机是用来碾压坝基的。

有的小伙子嫌两个土簸箕挑土太慢,干脆一头挂两个或三个,而且每个土簸箕都装得尖尖的,而他们挑起来跑得像风一样快,一人一天能挑20多立方土,这还是一般的,还有的人创造了日挑土37立方的纪录。

工地上负责宣传工作的团宣教股黄梧生、曹贡壁等同志非常忙碌,他们来回奔跑在各单位的坝段上,用土喇叭向整个工地公布谁的成绩最好、哪个单位成绩最高。他们不仅公布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男女之间开展劳动竞赛的结果,还表扬当日发生在工地上的好人好事,通报整个坝基升高情况,向指挥部提供当日战况,以便指挥部根据工程进展情况作出下一步的部署和劳力调配,使整个坝线能够在进展上保持基本一致,不影响拖拉机统一碾压。

一次,全坝除了一个单位外,所有单位都提早完成了一层垫土工作。为了不影响晚上拖拉机统一压碾,指挥部提出各单位抽人支援那个没有完成垫层的单位。于是,大家都争着报名参加,一下上去了一百多人,装筐的装筐,挑担的挑担,你追我赶,呼呼啦啦地干了起来,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土垫完了。

大家看着碾压坝基的拖拉机轰然驶过,早把劳累忘在了九霄云外,高兴地笑了。

最后的冲刺

时间进入了1959年9月中下旬,随着国庆节的日渐临近,坝基也在突飞猛进地增高。由于劳动强度大,扁担与肩膀长时间摩擦,有的人肩膀上已伤痕累累,扁担一压上去就疼得如火燎针扎,难以忍受。可大家心里都明白,再疼也得坚持。

在紧张的工地上,最大的享受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但是睡觉的时间总是那么短,人们每天都是在睡梦中被班长连推带拉地弄醒,眼睛都睁不开,瞎抓着衣服胡乱穿了就上工地。但是,只要听到土喇叭一响:“某连队某班昨天成绩第一,夺得了优胜红旗,希望各单位力争把红旗插到自己的工地上。”这时,人们立刻来了劲,斗大的土簸箕一个比一个装得满,挑土的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工程越到后期,困难越大,进度越慢。坝基高了,取土远了,人也累了,这时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时刻。团指挥部分析了具体情况后,认为必须鼓劲,不能松劲,要动员全坝线人员坚定信心,夺取工程的最后胜利。

于是工地上再一次掀起了竞赛高潮,比出工快,比成绩高,比质量优,当日总结评比,当日送奖送红旗。这样一来,整个工地上一片沸腾。

长龙般的坝基,很快便屹立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献礼水库”终于在国庆节十周年前夕竣工了,一块由水泥板铸成的牌匾横立在水库闸门的涵洞上,“献礼水库”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扩建“献礼水库”

“献礼水库”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二分场8个连队农作物用水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水库蓄水量小,依然难以满足各个季节农作物用水需要,而金沟河在冬前、“三夏”期间依然有部分河水因蓄不进水库而白白流失掉。根据这种情况,经团党委研究决定扩建献礼水库。在原来大坝的基础上再加宽10米、加高5米、库内坡面铺水泥板作护坡。动工时间定在1964年“三夏”之后,当年完工。

这次扩建工程由当时团负责水利基本建设的石整基参谋长任总指挥,施工人员由二分场各连队抽出青壮劳力600多人组成。团统一配发架子车,其他工具由各连队自备。有的连队上了一批牛拉架子车,这就是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了。

1964年8月上旬,烈日当空,水库外围四野空空,无一棵可以遮阴的树。筑坝大军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光着脊背拉车子,车子后由两名小伙子使劲地推着。把满载土方的架子车从坝底顺着45度的坡道推上十多米高的坝顶时,三人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了。但他们不敢松懈,等把土倒掉,由拉车的人双肘夹紧车把,把车子高高翘起,让车尾死死地摩擦着地面,缓缓从坝顶落到坝底。若把握不住车子下坡的冲力,人随时都有危险。

据说,一个单位牵了一头没有驯服的牛拉着重车上坝,快到坝顶时,牛不听使唤,挣脱了套绳,牵牛的人跟架子车一起从坝顶翻下坝底。车子摔坏了不算大事,差点把人摔死。之后,指挥部严格检查各单位牵到工地上的牛,是否有三年拉车的历史,否则一律不能到坝面上服役。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因为粮食紧张,团里下了最大决心,只能把参建水库的这几百号人的口粮定量适当提高一些,但远不像第一期工程时随饿随吃了。

由于坝基越来越高,取土的地方越来越远,后期工程进程缓慢,必须晚上加班。于是,工地上扯了几道电灯线,坝基上也挂了刺眼的电灯泡,天一黑站在远处一望,灯光闪烁,犹如星海。

其实,晚上干活比白天痛快,没了烈日暴晒,没了暑热,风轻轻吹着,再重的活也不十分累,再难熬的时间也不感觉长,指挥部统一在广播上宣布休战,人们才收拾工具,人歇牛吃草。

比起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干的时间相当长,直到十一月初封冻,挖不动土为止。坝基完工,但水泥护坡尚未完工,直到第二年春季,又派了少量施工队,连同闸门和防浪护坡共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才结束了扫尾工作。

“献礼水库”扩建后,总储水量达450万方,对二分场的春旱和夏季调节用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