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回看3·15 | 互联网违规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通信世界   2022-03-17 18:45:55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如期召开,几十家企业彻夜无眠,多个行业的黑暗面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也让更多的企业反省自己是否越过了监管的红线。

信息通信领域也有多方面问题暴露了出来。如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平台软件捆绑难以控制、儿童设备安全难保证……这些问题并不是首次出现,监管部门也屡出重拳,但为何还是屡禁不止?是法规不完善还是处罚力度不够?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个人信息保护难?

随着互联网监管的不断推进和全面深入,互联网领域逐渐规范,但在规范的背后仍有需要长期、高压监控的领域。个人信息保护便是如此,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次两次或者短期整治就可以彻底解决。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个人信息收集环节依旧存在一些监督缺失。这种监督不是监管部门的缺失,而是手段或技术的缺失,不能智能或自动识别一些软件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存在不当。而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马继华表示,只要个人信息的获取还有利可图,就不可能完全避免。

从曝光的情况来看,被广泛关注的智能手机等设备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包括智能手表等等稍微边缘化的设备还存在监管死角或者不被注意之处,需要在下一步进行更大范围的监管覆盖。应该说,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所有设备都是适用的,只是某些APP开发商还在打擦边球,存在侥幸心理。

业内资深分析师金峰介绍说,由于目前,很多小型厂商的应用若不是通过被工信部监管的应用商店、具备入网许可证的硬件等渠道上线,一般仅在出现案件之后,比如某应用侵犯用户财产等,才会进行结果管理。这也是一段等待管理的“浅灰色地带”。

捆绑软件控制难?

虚假软件、诱导软件、“1带6”的“流氓”软件……这些软件下载届的“沉疴宿疾”困扰了不少互联网用户,也常常能看到“如何删除捆绑软件”一类的互助词条。

今年“3·15”晚会曝光后,工信部勒令全面整改,平台自查自纠,可以说是拉开了整治软件下载领域乱象的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法律法规并无明文规定,不允许采用捆绑式的下载模式,仅仅是明确了相关捆绑需要经过用户的同意(《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第八条),明确了不得捆绑“无关软件”(《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以及不能窃取、滥用用户信息,和不得传播恶意软件等(《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这也是工信部在315晚会后查处相关企业的法律依据。

对于参与各方来说,不管是软件跳转捆绑下载还是恶意软件盗取信息,均能够在互联网生态链上获取到利益。尽管过程中“牺牲”了用户好感,但增加了点击量,获取了数据推广,由此渐渐衍生了生意链。

马继华认为,不管是个人信息泄露还是APP诱导下载,都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诞生的一种畸形商业模式的产物,和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监管和治理也需要成本,更需要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在短期内指望变成净土不太可能。现在能做的是让这些违规违法行为尽可能的减少,控制其野蛮增长,提供一个更加洁净安全的网络环境。

李俊慧也表示,想要解决问题,不仅要加强对各类软件或应用的功能性检测和监测,对于具有个人信息收集功能的软件或应用,要评估收集必要性、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对于不合规的软件,要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限制下载或使用。

中国互联网协会也对“3·15”曝光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决意配合监管部门开展规范治理,净化网络环境:

一是践行“清水湾倡议”,直播从业者肩负社会责任,倡导网络文明,合规经营,诚信为本,维护清朗直播间。

二是督促应用商店开展自查,对以免费Wi-Fi为名诱骗用户下载恶意APP的应用软件进行清理,完善上架审核机制,防止类似应用软件再次损害用户权益。

三是督促软件下载平台企业开展自查,及时整改,杜绝强迫捆绑下载问题。

四是通过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举报受理平台,加强骚扰电话投诉受理工作,为深入治理电话营销外呼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加强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相关行业安全防护水平,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而未来,从产业实践上,互联网治理正在逐领域、细节化的推进,每一个具有问题的领域,均在“清朗行动”专项治理的范畴,金峰预计,本次“3·15”晚会的曝光将会促进网络上捆绑下载等行为专项治理的快速启动。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