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中国移动王启星:坚持6G国际标准路线,推动全球统一标准和生态

来源:C114通信网   2021-12-20 14:46:24

原标题:中国移动王启星:坚持6G国际标准路线,推动全球统一标准和生态

C114讯 12月20日消息(水易)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业界预计2030年左右具备6G商用能力,为此,国内外开始竞相布局6G。日前,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副院长王启星介绍了中国移动在6G方面的探索。

王启星表示,6G网络演进的驱动力来自于新需求、新技术、新生态三方面。

新需求方面,孪生世界带来的海量连接需求,全息等超高速业务需求,无处不在的感知、算力带来的天地一体覆盖需求,双碳带来的新能源应用、低功耗设计。新技术方面,通信+感知+计算+AI融合,卫星互联网、体域网的突破,太赫兹、光通信等的突破,语义通信等新通信理论的突破,量子计算的突破为6G的演进提供技术支撑。新生态方面,材料、制造、软件等基础产业,XR/全息生态、传感器生态、生命科学生态等应用产业的构建同样在驱动网络演进。

面向2030年商用,中国移动对6G研发规划研判分为两个时间点,2025年之前主要是愿景和技术需求的研究,2025年之后开始相关标准的制定、产业研发和产业推进。王启星介绍,早在2018年中国移动就开始进行相关愿景和技术的研究,预计到2022年底能够初步对6G潜在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验证。

据了解,目前6G的发展路径还没有定论,业内讨论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6G是一套可以新设计的,可以独立组网的系统,商用时间希望在2030年;二是5G演进逐步引入6G的部分核心技术,5G/6G界限变得模糊,6G更多的是更高频段,局部引入。

畅想6G潜在应用场景,王启星表示,“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的6G愿景已是业界共识,在此之上,全息交互、通感互联、虚拟旅行、智慧工业、超能交通、精准医疗、元宇宙等应用场景成为可能。

为了满足这些潜在应用场景的需求,6G能力体系需进一步扩展。一方面,推动技术的发展,在现有5G能力指标基础上,尽可能提升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提供比5G更全面的性能指标,扩展新的业务空间,如更精准的定位、确定性QoS、AI、安全、感知、计算、低碳、节能等。

当然扩展6G的能力体系,需要一些关键的使能技术。王启星表示,目前来看包括能力极致融合、网络分布智简、覆盖立体全域、智慧内生泛在、安全内生可信、运营孪生自治等技术。

为了推进6G和未来网络的发展,中国移动构建合同创新平台体系。包括成立未来研究所,组建高校创新联合体,加强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前沿交叉基金,共同在超大规模天线、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智能超表面、天空地一体通信、智慧内生网络、可重构芯片等方面联合开发,打造一流的技术评估验证环境。

据介绍,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提出“三体四层五面”的6G网络体系架构,为6G网络奠定基础;提出关键技术,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了包括智能超表面、太赫兹样机的原型验证;发行首批6G专著,发布白皮书10本。

王启星表示,6G推进还需更多考虑产业因素。一是推进全球标准统一:坚持6G国际化路线,加强与各个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倡导全球统一标准;二是加强原创技术突破:突破基础理论、以及“从0到1”的原始技术创新;三是补强产业基础:以商用需求为牵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提前布局“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五是加强应用生态培育:培育应用层的产业生态,孵化新业务;六是加强开放、开源生态布局。

当然,我国6G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基础理论创新较为薄弱,缺乏变革性技术突破;核心芯片、元器件等“卡脖子”问题仍存在;毫米波、太赫兹等高频系统将可能颠覆运营商传统的建网及运营模式;国际关系走势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6G标准与产业分化风险加大。

为此,王启星建议,加强顶层谋划,统筹协调各方,突破核心瓶颈;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和范式创新,打通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到标准、产品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节;坚持6G国际标准路线,大力推动全球统一标准和产业生态,从而推动6G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