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草长莺飞处 生境守护人

来源: 深圳晚报   2022-10-12 21:19:05

近日,张俊鑫(左)、梁淑珍(中)、卢婉琳在华侨城湿地开展巡园工作。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1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卢芬芳 张乐乐)10月10日下午,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鸟鸣阵阵,林声如涛。这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深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镶嵌在都市中央的“绿翡翠”。

这里与繁华街区仅隔着一道绿荫,却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园区内,泥滩、芦苇荡、湖心岛、灌丛……多样的生境,为多样的生命提供了栖身之所。在这片“绿翡翠”中,已记录到超过1300种动植物。

从荒滩到野生动植物的隐秘天堂,背后是谁在默默守护?近日,深晚记者走进华侨城湿地,从生境维护人员的讲述中了解“生境守护人”的日常工作以及物种发现的故事。

“生境守护人”张俊鑫 在城市中心发现豹猫种群

10月10日午后,华侨城湿地内,悦耳的鸟鸣在林间萦绕。煦风吹拂,芦苇荡漾,静谧的水面泛起层层的褶皱。浅滩边,一只白鹭缓缓地行走,不时用脚掌拨动泥土,寻觅食物。不远处,几只苍鹭鼓动起宽大的翅膀,转入红树林深处乘凉。

在华侨城湿地生境维护员张俊鑫的眼中,这样幽静美好的画面不仅仅是一道风景,更呈现出不同鸟类对不同栖息环境的需要。

2017年起,华侨城湿地在园区推出“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创新管理理念。“在生境改造提升上,我们希望尽可能考虑生物的适用性,在有限的区域内让更多生物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张俊鑫说,去年,他在巡园过程中,发现芦苇旁多出了一个水坑,一只彩鹬正在里面觅食。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小栖息地,就将这汪水保留了下来。

近日,深晚记者走进华侨城湿地,沿着张俊鑫指示的方向望去,发现芦苇荡附近的一个小水坑周围,竟有近十只不同种类的鸟儿在喝水、觅食、梳妆。落花、水草、枯叶,被制作成自然堆肥,为林鸟提供了觅食场所……园区各处隐藏着无数微小的生境。

天然、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也吸引了不少野生精灵在此栖居。张俊鑫就亲历了华侨城湿地首次记录豹猫种群的故事。“一只、两只、三只……这里已经存在一个稳定的豹猫小种群。”近日,张俊鑫向深晚记者介绍,2018年12月上旬,他和他的同事在华侨城湿地东区原始红树林中,通过粪便发现了豹猫的踪迹。随后,他联系了专家团队安装红外相机进行监测。2018年12月28日,相机拍到了第一只豹猫。2019年1月12日,拍到了一只母豹猫和三只幼崽的画面。

“当屏幕上出现三只小豹猫时,我们所有人都兴奋极了,忍不住发出惊呼。”张俊鑫说,这种极少在城市中心范围内出现的珍稀野生动物,体型虽小,但却是自然界捕食的强者。其出现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华侨城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能形成生物层级稳定的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华侨城湿地共记录到逾1300种野生动植物,其中包括植物390多种,节肢动物600种,底栖生物种类超过90种。

“生境守护人”梁淑珍 在栈道旁“偶遇”濒危物种

初秋的午后,华侨城湿地公园的平湖飞鹭观景平台阳光正好。偶有飞鸟掠过滩涂的水面,留下白色的一片影子。“这个是呼吸根,红树林的呼吸根。”梁淑珍指着水面上一处仿佛竹笋尖的根枝说道。

今年27岁的梁淑珍是华侨城湿地公园生境维护员。滩涂、鹭岛、亲水木栈道、红树林等是她每天巡查的必经之地,而物种、水质、水位等环境状况则是她在巡园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自2018年7月来到华侨城湿地以来,梁淑珍最难忘的经历是濒危物种四斑细蟌的发现。“2020年4月的一天,我们在园区平湖飞鹭栈道旁发现一只长得很像蜻蜓的昆虫,当时翻了很多图鉴也比对不上。”梁淑珍说,经过专家对比发现,这只细蟌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的四斑细蟌。

近日,深晚记者来到华侨城湿地,站在一条栈道望去,只见一汪碧波被大片的红树林和芦苇丛环绕,水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宛如进入一个隐秘的自然世界。

梁淑珍一边指着水面上一处仿佛竹笋的根枝,一边向深晚记者介绍,当时细蟌就是在附近发现的。该物种数量及分布区域稀少,此次在华侨城湿地被记录到,实属不易。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意味着通过多年的保护性修复,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

“生境守护人”卢婉琳 期待摸清湿地的“生物家底”

秋日午后,清风从华侨城湿地的水面拂过,吹进觅幽阁的观鸟窗口。一名身穿湿地工作服的女孩挎上相机,戴好遮阳帽,脚步轻快地走向电瓶车,开始了下午的巡园工作。

这名女孩名叫卢婉琳,是“95后”,也是华侨城湿地的生境维护员。她于2016年来到华侨城湿地,从事运营工作。出于对昆虫和鸟类的热爱,2021年,她调至生境维护岗,负责园区的日常巡护。

长期的物种记录让卢婉琳对鸟儿和植物的种类如数家珍。作为一名观鸟爱好者,白琵鹭的发现经历令她印象深刻。2020年5月14日,卢婉琳正在湿地滩涂附近巡园,忽然注意到鹭鸟群中有一只从未见过的白色鸟儿。它时而翩飞起舞,时而在湿地滩涂觅食。与以往监测到的黑脸琵鹭不同,这只鸟儿嘴部前段呈黄色,脸部和眼周白色,经专家观察鉴别,最终确认其为白琵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琵鹭一般栖息于沼泽地、河滩,在深圳比较少见。”卢婉琳说,今年以来,华侨城湿地还首次记录到小鸦鹃、赤腹鹰、黄嘴白鹭、水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除了发现新物种和拍摄,生境维护工作也给卢婉琳带来了许多思考。在她看来,一个生态系统并不是某一物种越多就好,而是要形成一个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系统。最近,卢婉琳观看了深圳自然故事系列纪录片《野性都市》,其中第一集《湾区庇护所》取景于深圳湾。纪录片中,随着深圳湾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候鸟、鱼类的种群和数量也在不断恢复。“深圳还有很多物种等着我们去寻找,我现在最大的期待是完善湿地的物种资料,摸清湿地的‘生物家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