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守护人”的“自然守护法则”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03-23 09:17:22

原标题:豹猫潜行 鹭鸟惊呆——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守护人”的“自然守护法则”

红外相机镜头下,奔跑的野生豹猫惊动了水鸟。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神似蜻蜓的濒危物种四斑细蟌。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地处繁华中心区的深圳湾畔欢乐海岸北侧,有一个面积68.5万平方米的湿地。站在湿地西侧一个栈道向东望去,一汪碧波被大片的红树林和芦苇丛环绕,远处的高楼大厦和朵朵白云倒映在水中,水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令人惊艳。

这就是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镶嵌在都市中央的“绿翡翠”。14年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无人管理的滩涂地,如今它已华丽转身,成为800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留住很多深圳市民“乡愁”的原生态自然家园。

3月19日,记者走进华侨城湿地,听工作人员讲述这里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了解到,华侨城湿地不仅仅是生态保护的一个样本,更是一所流动的自然大课堂,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通过这里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并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来。

实行保护性修复

尽量减少人对环境的影响

漫步在华侨城湿地的林间步道,耳边始终伴随着鸟儿欢快的叫声,路上不时看到愣头愣脑的树蜥现身,岸边的石头上,弹涂鱼懒洋洋地趴在上面晒着太阳——这一幅幅原生态的情景,瞬时屏蔽了城市的喧嚣。

记者注意到,一些枯树干随意散落在园区的角落,还有落叶被堆成一堆未清理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我们看来,枯枝落叶并非是垃圾和废弃物,它们仍然是一个生命体。”华侨城湿地生态环境维护及运营经理张俊鑫这样解释说。原来,该园区管理践行“还自然一个自然状态”和“无痕湿地”、“零废弃”等管理理念,通过不对植物做景观式修剪、不消杀蚊虫、晚上不开灯等方式,为不同生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

2018年9月16日,受超强台风“山竹”影响,园区大量树木折断、倒塌,但它们并没有被作为废弃物清理丢掉。“枯木虽倒,但仍是珍贵的天然资源,我们选择将它们留在原地处理并加以利用,转废为材。”张俊鑫说,园区的步道就是把枯木加工成一块块木板铺就的。此外,他们还把枯木搭建成昆虫微栖息地,枯叶用来堆肥,让这些枯木和落叶的生命延续下去。

张俊鑫介绍说,华侨城湿地原来是因填海工程形成的一个滩涂地,当时这里遗留了深圳湾的少量原生红树林,但因缺乏管理,存在大量的外来入侵植物,水体污染,环境较差。

“2007年,华侨城集团受深圳市政府委托接管华侨城湿地,历时5年投入逾2亿元,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持续性提升;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欢乐海岸)致力于把湿地打造成生态保护和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体验的空间,2012年,焕然一新的华侨城湿地正式对公众开放。”张俊鑫说,为尽量减少人对环境的影响,园区实行半保护区的管理,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严格按照生态承载量,控制入园人数,保证了生态品质和体验感受。此外,园区还留了约一半以上面积的区域,作为恢复重建区,为生物而留白,不对外开放。

通过华侨城集团和欢乐海岸的精心保护和修复,华侨城湿地保持了独特咸淡水湿地生态特色,目前园区占地面积约68.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50万平方米,拥有逾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及众多原生动植物。

园区累计监测记录的

动植物增至800余种

作为园区的工作人员,每当发现一种新的生物物种,就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据介绍,园区自2007年接管时开始进行生物物种的监测,当时监测记录的鸟类仅有70余种。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园区监测记录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了。

“2020年4月的一天,工作人员在园区平湖飞鹭栈道旁发现一个长得像蜻蜓的生物,当时翻了很多图鉴也比对不上。后来向专家请教,专家通过对比确定这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列为濒危物种的四斑细蟌。”张俊鑫说,该物种数量及分布区域十分稀少,此次在华侨城湿地被记录到,实属不易,说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在稳步提升当中。

“豹猫的发现,是最令我们感到欣喜的一件大事。”张俊鑫回忆说,2018年12月上旬,工作人员在东区的原始红树林中通过粪便发现了豹猫的踪迹,随后安装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通过持续一年多的监测,共记录豹猫个体超过7只,豹猫点位遍布园区各地,甚至在湿地湖中央的小岛上,也发现了豹猫的踪迹。“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判断,在华侨城湿地内生存着一个稳定的豹猫小种群,而且存在繁殖行为。这是全国乃至世界首次在城市中心地带发现豹猫活动,意义重大!”

一个生态系统并不是某一物种越多就好,而是要形成一个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系统。张俊鑫说,豹猫这一种群现身大城市中心区域实属罕见,这说明通过多年的保护性修复,华侨城湿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就是平衡,一个生态系统需要顶端猎食者,豹猫的出现证明这个湿地生态环境可以支撑它的生存。”

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华侨城湿地累计监测记录的动植物已超过800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华侨城湿地是包括黑脸琵鹭在内的深圳湾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也是深圳湾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占深圳湾鸟类种类的70%以上。”张俊鑫说,不断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使得华侨城湿地成为深圳这座城市中央最难得的滨海湿地生态博物馆。

成立全国首家自然学校

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

依托华侨城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设施建设,2014年,华侨城湿地成立了全国首家自然学校。

“自然学校以湿地的自然资源、环境设施为基础,面向社会招募和组建环保志愿教师队伍,通过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及专题导览活动,向市民们传授和推广大自然的智慧。”方晓婷是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课程研发及公益宣传主管,她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学校这个平台,与更多公益组织进行联动,推动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自然学校开办以来,受到了市民们的追捧,公众参与湿地环境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特别高,不少都是一个人先来参加志愿活动,接下来再带动家人和朋友们参与其中,令我非常感动。”方晓婷说,自然学校第二期的一名叫小河的志愿老师始终坚持参与湿地的环保志愿服务,参与了自然学校的8套课程的研发,并担任多个课程的主讲。在小河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他的太太和儿子,成功获聘自然学校第七期的环保志愿老师。“志愿服务成为他们一家3口共同的兴趣,3个人周末一起参与湿地的活动,陪伴家人、志愿服务两不耽误,小河老师一家被评为自然学校的‘模范家庭’。”方晓婷说。

像小河老师这样的志愿者在湿地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华侨城自然学校已培育环保志愿教师12期、青少年志愿者2期及社会各界志愿团队近500人次。7年来共开展自然教育活动5000余场次,参与公众超11万人次。2020年,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志愿服务项目从1000个全国赛终评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银奖。2020年12月,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自然艺术季”公益活动获得了第九届梁希科普奖(活动类)。

2015-2020深圳生态环境建设大事记

1.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前瞻布局,引领生态环境事业扬帆远航

继2014年颁布《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后,2018年,深圳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深圳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2019年1月,深圳擘画生态文明建设美好蓝图。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十大战略路径之一。

2019年12月,市委印发《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2019年至2025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具体任务,全力推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典范的第一阶段任务。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发布40条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环评改革项目列入首批授权清单,另有6项任务列入改革方案。

2.出台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提升计划,持续提升大气质量,“深圳蓝”成为城市最亮色彩

2017年 《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2017-2020年)》

2018年 《2018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

2019年 《2019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

2020年 《2020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

3.实现全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2017年,盐田区获评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8年,大鹏新区、罗湖区、坪山区获评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9年,福田区获评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0年,生态环境部授予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等5个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授予深圳市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至此,深圳市实现了全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并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