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大鹏海洋珊瑚培育再现炫丽海底世界

来源: 深圳Plus   2022-09-21 17:16:51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2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 朱冀)大鹏新区大澳湾沙滩边,金沙伴着浪花撒成了一湾玉带状,海水明澈见底。

一大早就已经集合在南澳畲吓码头的杨小舟一行人却没什么时间去欣赏美景,岸边换装、乘船起航,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这群“海中守林人”就开始了一天的珊瑚保育工作。

银白的曙光渐成绯红,已经乘船到达目的地的潜水员们逐一跳进水中,这里有接近40亩的珊瑚保育区,肉质扁脑珊瑚、橙黄滨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颜色、色彩各异的珊瑚在海水中摇曳,珊瑚礁群边,与之共生的丝蝴蝶鱼、孟加拉豆娘鱼、尾斑光鳃鱼等众多伴生鱼类穿行其间,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珊瑚生态圈在湛蓝的海水和粼粼波光的衬托下,宛若仙境。

珊瑚作为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珊瑚纲,种类达7000多种,由大量珊瑚虫尸体构成的珊瑚礁石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石”。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水下热带雨林”,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旅游观光等具有重要意义。“看着一片海底‘森林’慢慢出现在眼前,这一刻也是我最享受的。”杨小舟就职于广州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珊瑚与珊瑚礁生物繁育研究中心,每次进行下海珊瑚保育工作的前一晚,杨小舟团队就会准备好各种器材,泳衣、氧气瓶之类的潜水装备自不用说,剪刀和凿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个月里他们大概会下海10-15天左右,具体要看当月的天气情况。下海除了种植和保育珊瑚,还要清理渔网、塑料瓶之类的垃圾,在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进行一些珊瑚采摘的工作。每次下海,通常都是一整天,午饭只能在船上简单吃些快餐,长时间的潜水作业,是他们的常态。据统计,目前大鹏新区海域已调查观测到珊瑚共23种,珊瑚礁鱼类10种,其中调查记录到的珊瑚物种属于石珊瑚目,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15年开始,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正式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石珊瑚规模化海底培育和原位种植关键技术,形成了珊瑚园艺人工栽培、人工珊瑚礁修复、网格化珊瑚原位种植、海底育林等多项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珊瑚修复技术在广东、海南等地广泛应用,其中在深圳海域种植珊瑚超过6万株,修复珊瑚礁面积超过15公顷,经过他们多年的努力,深圳海域珊瑚覆盖率较2015年进行普查时的面积提高了5%,提升了修复区域的珊瑚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可不要小看这个5%,因为珊瑚的生长会受到水质、水温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度非常大。

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团队在深圳大鹏湾海域人工规模化培育的石珊瑚首次出现了排卵现象,进一步推动了石珊瑚有性繁殖技术的研究。同时,他们还开展了石珊瑚种质资源建设,在室内培育石珊瑚物种超过100种,为南海珊瑚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解决珊瑚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时至今日,深圳的珊瑚保育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今年年底,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将在大鹏新区开建,这也是全国首个以珊瑚养护为主题的海洋牧场。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繁育基地展示了许多珍贵的珊瑚和伴生鱼类。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9月20日,第三届全国珊瑚日活动在深圳大鹏新区启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在致辞时表示,全国有共计990种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其中珊瑚就占608种,所涉及物种数量大、保护任务重、形势严峻,希望借助全国珊瑚日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珊瑚、保护珊瑚,从而保护海洋、保护环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也共同发起“大鹏湾珊瑚礁修复”公益项目,委托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在大鹏湾开展珊瑚礁修复计划,再投放20个人工珊瑚礁盘,种植4000株石珊瑚。

舟楫为马,耕海牧渔。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建设,将助力破解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保护矛盾,为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深圳样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