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在致敬经典中成为经典 ——第十五届“诗歌人间”研讨会侧记

来源: 读特   2021-12-06 11:16:38

一行、两行、三行……诗歌,用最精练的语言,还原最质朴的美感,耳濡之美,心染芬芳。经过代代传承,诗歌在变革中“留下了什么”又“将去何处”?12月3日上午,以“诗风的变革与抵达——致敬王安石”为主题的第十五届“诗歌人间”研讨会在宝安日报会议室举行。韩东、吕德安、何小竹、小引等9位嘉宾围绕主题各抒己见,从与传统古典相承、与时代生活相融两个维度,为诗歌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视角和思路。

汲取营养,与传统古典相承

今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在王安石的作品中,既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开阔境界和富有情致的叙事,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体现的高瞻远瞩,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决心。在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之际,致敬这位古代先贤,与会嘉宾们共话诗风的变革与抵达,力促当代诗歌的发展。

韩东

“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不同的概念,但古典和现代不是对立的。”韩东说,每个人的写作肯定要追求永恒性和经典性,但观察世界的方式又要保持一种多元的角度。“一个作品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后人定义,如果后人无法从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都算不上经典。”他认为,经典是代代传承的,诗歌写作要“有抱负”、要写到“天花板”,他希望年轻诗人有创造未来、创造永恒的想法。在谈论当代诗歌尤其是近现代诗歌的时候,韩东主张“作品主义”,强调标准,主张指向未来、指向永恒的写法,强调诗人的责任感。

吕德安

万物有传承,浮萍都有根。“古典诗歌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写作中,对传统、古典的参照是一直存在的,会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诗人吕德安说,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是“共通”的。他认为,诗风的变革与抵达和每一个诗人都密切相关。

朱庆和

朱庆和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每一次创作的精进与打磨,都可谓是“变革”,这一过程也是抵达,因为“最美的风景都在路上”。

李炣一

李也适

现场,90后诗人李也适和李炣一认为,他们在读诗或写诗的时候,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传统经典,可提取的营养很多,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困惑,如舶来品的影响、好诗与坏诗的界定等。针对他们的疑惑,现场各位嘉宾也展开了讨论。

书写现实,与时代生活相融

文学上,王安石深受时代、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后期诗词创作主张变革,多描写大自然,抒发真挚自然的感情。诗人要回答诗歌创作的时代之问、时代课题,需要回到诗歌创作的初心,回到诗人的初心,去深入思考诗歌与时代的问题。结合当下时代,诗人们自然也要思考,诗歌该往哪里发展,诗人该如何自处。

何小竹

“不同的时期,诗歌写作自然不同,不同人不同时期对诗歌的评判标准也不同。”诗人何小竹说。诗歌,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充当了一味调味品,有时则是一根拐杖,那一丝美感与诗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在座谈会中,诗人吕德安、小引、李黎都谈及了写作的“生活化”。

小引

李黎

“一旦与诗歌发生关系,就能遇见更多‘美好’,不论是认知层面,还是生活层面。”诗人李黎说,把时间线拉长,真正“留下”的经典并不是很多,我们诗歌创作者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要立足当下,坚持“作品至上”“内容为王”。在他看来,写诗的就是与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勾连。诗人小引也认为,为何写诗很多时候都是“到此为止的追问”,“生活就是这样,本身自带诗歌的底色”。

  芦哲峰

诗人卢哲峰表示,他个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有一种“世界观”的转变,“口语诗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意向诗又是对另一种世界观的描绘。选择口语诗,与我个人的学习教育相关。”诗人朱庆和则认为,写诗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最终要回到人本身。

(原标题《在致敬经典中成为经典 ——第十五届“诗歌人间”研讨会侧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