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张丹院士做客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畅谈 中国新药研发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深圳新闻网   2021-09-10 11:17:27

张丹院士在演讲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9月10日讯(记者 董非)9月9日上午,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博研教育、深圳企联、同心俱乐部等共同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第六期活动精彩开讲,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兴湾生物首席科学家、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张丹围绕“中国新药研发的机遇与挑战”做了精彩演讲。

报告厅活动由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主持,近200位来自企业、投资、科研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参与了现场交流,20余万人通过腾讯新闻、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巨浪视线等直播平台参与了活动。

本期活动得到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协会、深圳市健康产业促进会、武汉大学深圳校友会、吉林大学深圳校友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主持报告厅

生物医药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既是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也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更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行业。

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趋势影响之下,自2015年以来,国家一系列的医药相关政策改革和完善,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实力不断升级。张丹指出,2016年国家改变了新药定义,由全国性——中国没批都是新药,变成了全球性——全球都没有批过的才是新药,这一改变影响巨大。

2017年中国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则更具有里程碑意义。张丹指出,加入ICH相当于加入了生物医药领域的WTO,加入ICH后数据互认了,“数据互认可以加速审评避免重复实验、避免重复数据的产品”,外资原研都进来了。

“虽然外国的原研资源迅速进中国,但是中国也开始享受到了ICH的红利,历史上我们国家在加入ICH之前是没有一个创新的成药进入过西方的主流市场。”张丹强调,加入ICH后,中国药企百济神州研发的泽布替尼以及和记黄埔呋喹替尼均快速在美国获批。最近,中国多家药企的PDL-1产品正排队在美国申请批准上市。

为什么不能只考虑在中国?

中国面临一个两大因素左右的市场,第一是集采下药物公司之间你死我活的拼死竞争,第二是ICH条件下数据互认使外资源迅速进中国。那么,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出路何在?

张丹强调,遵循ICH的原则,采取双腿双轮驱动,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结合,才有可能使我们的企业在集采和ICH的环境下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的出路只有国际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第二个生物医药的“华为”。他指出,“现在我们说做创新药,你在深圳做也罢,你在上海或北京做也罢,你都不得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只在某一个市场单打独斗风险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不能只考虑中国?张丹认为,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因是“看哪儿挣钱多”,比如在美国,美国立法不允许政府搞集采。同时,美国批创新药的机构大概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审评机构,“这两年来看全世界首发新药都首发在美国市场,80%在美国。”

张丹强调了多国多中心临床实验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必须面向世界,“最好是我们的产品在各个国家都能卖,这样中国集采造成的暂时市场的缩减,能让我们在全球方面得到补偿。”他认为,药企从临床一期就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多国多中心,而不是只在一个国家一个机构来做临床实验,这样才能加速你产品在多国的认可。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我们好不容易搞了一个新药,从起步这一刻就落后了,将来市场的回报就没有提前布局,这是非常要紧的事。”

张丹院士(右)在回答听众提问

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国家协调组织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出路所在,张丹认为,就是要以国际标准杀向西方富国,同时更主要是杀向“一带一路”国家。“它累加起来的效果非常大,而且更重要的一条,它是刚性需求。”

张丹建议,中国可以发起成立一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协调组织,可以做到数据和产品互认。“中国如果有好的大数据,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证明有效治疗的产品,比如说中药产品,如果我们有真实的数据证明了,我觉得接受的难度会大幅度降低。”

深圳能做什么?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已进入到第二梯队,但与第一梯队的差距明显。中国加入ICH之后怎么缩减这个差距,深圳能够做点什么?张丹就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深圳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在深圳率先进行多人种研究。

第二,利用深圳区位优势,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一个协调组织联盟,先推行数据互认。

第三是进行人才培育。“走向世界,就要把人才准备好,深圳可以建立一个人才的平台,使企业很容易在深圳就能够找到这些国际的专家,让讲更多语言的人才汇聚一堂,为深圳发展之所用。”

现场听众提问

演讲结束后,张丹与线上线下参会人士进行了互动交流,并于当天下午参与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闭门研讨会,与来自产业界、投资界和科研机构的人士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