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老”当益壮 “后”生可畏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2-03-14 11:17:24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3月1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欣)对比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

截至今年2月28日,深圳商事主体达382.8万户,企业总量和创业密度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深圳GDP位居全球城市前列。无论人均还是地均,无论企业密度还是GDP的单位产出,深圳都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

快速的转型,促使本地产业不断向高附加值进发;激烈的竞争,导致区域经济的迭代格外迅疾。380多万商事主体,意味着几代企业“老”“少”同堂,“老字号”企业老当益壮享誉海内外,“后生”企业无所畏惧勇闯天下,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老字号”从零起步打江山

1980年5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在深圳诞生,它的名字“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恐怕现在没有几人能够记得。

从来料加工起步,到1984年第一条电视机整机生产线投产,几经产业升级、战略转型,以消费电子为基础,不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形成了“产业产品业务群、科技园区业务群、平台服务业务群、投资金融业务群”协同发展的局面。今天,这家企业已形成“科技+产业+园区”的全新发展格局,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

这就是深圳“老字号”名企——康佳集团。

康佳的故事,几乎是所有深圳“土著”的缩影:从“三来一补”起步,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积累从零开始,技术研发从“仿”起步。一路走来,坎坎坷坷。

正是从这些披荆斩棘的“土著”企业中,走出了电子工业的创维、华强,通信产业的华为、中兴,装备行业的中集,钟表产业的飞亚达,服装产业的玛丝菲尔、影儿、歌力思,以及珠宝产业的水贝企业集群……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是今天响当当的深圳品牌,都是蜚声大江南北、乃至享誉海外市场的中国名品。

大浪淘沙,沥得真金。

细数时代英雄,幸存者并不仅仅是幸运。

成立于1982年的中集公司,投产之初亏损严重,濒临倒闭。危急关头,中方从外资方手中接过管理权,调整发展战略,理顺内部经营机制,确立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生产格局”的战略方针。30多年间,通过数次重大战略性并购,中集业务从集装箱生产一路延伸到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和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等领域,并在集装箱、车辆、登机桥等20多个业务规模站上世界第一,2021年成功迈入“千亿俱乐部”。

每一家存活至今的深圳“老字号”,都如同中集一样,经历过无数次浴火重生,有的力挽狂澜,柳暗花明;有的损兵折将,甚至折戟沉沙。

也正是无数“老字号”企业的披荆斩棘,为深圳经济发展蹚出一条产业升级、模式更新、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大道:由来料加工到自创品牌,由“抄作业”到自主研发,由深圳制造到深圳智造……无论成功与失败,每一家深圳企业都会在这条大道上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记,成为那个时代的惊鸿一瞥。

藤蔓相连精神文化在传承

老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每一个行业巨人,都是横亘在千千万万中小企业面前难以逾越的高山。而在深圳,“老”与“少”济济一堂并肩而行,还时常出些没大没小的新鲜事。最典型的莫过于通信行业。

手机生产领域早已是激烈竞争的“红海”,从早期的山寨机铺天盖地,到国产品牌机的杀出重围,无论哪一轮,深圳企业都没有放过。及至行业格局初定、TOP10各归其主,天上又突然掉下个“传音控股”。这个谁都没有用过的深圳手机品牌,经营业绩连年迈上新台阶,2021年营业收入竟然已达492亿元。

传音凭什么逆袭?

究其实质,错位竞争是秘诀。

2019年才登陆科创板的传音控股,堪称手机领域的“小字辈”。他们避开了深圳老字号华为、荣耀、中兴的锋芒,专攻海外,在非洲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第一,被业界称为“非洲之王”,硬是从犄角旮旯里挣出了个500亿市场!

“老”与“少”的关系,还有传承。

华为是深圳最负盛名的“老字号”。可华为的脚下,不仅长满了“草”,甚至身上都挂满了“藤”。

华为自己没有上市,但资本市场上脱胎于华为、或者与之形成上下游关系的“华为系”深圳上市公司,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

最出名的如工业自动化巨头汇川技术,其变频器、伺服系统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处领先地位。

又如英威腾,核心技术团队来自华为电气,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两大领域。

业内细数这条长长的上市公司名单:深南电路、蓝海华腾、麦格米特、禾望电气……或因人才,或因技术,或因市场,或因产业链,纷纷从华为身边崛起。

不独华为。几乎每一个成功的深圳“老字号”,身后都会有一个长长的企业链。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招行、平安、南方证券……这些行业里公认的“黄埔军校”,成为深圳企业间特殊的精神与文化纽带。

“小字辈”创新创业闯天下

从代际来看,上世纪80年代深圳有康佳、中集、万科、招行等“老一辈”知名企业,90年代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中广核等“中生代”崭露头角,本世纪初又陆续涌现出大疆、光启、华大等新生力量。及至2013年深圳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后,全市新办企业开始井喷,商事主体短短几年从不足100万猛增至现在382万,年均新增企业超过20万家。

井喷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深圳人干事创业的激情,是一座城市的活力。

魔幻般的新技术来了。

光启团队的拿手绝活,是“隐形衣”——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光启的技术,让我国在超材料领域成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高端人才也来了。

3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带着自主研发的全柔性显示技术,在深圳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随着革命性的全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问世,全球业界无不屏息凝神。这家企业是柔宇科技。

目前,在深圳的600多万人才中,高层次人才近1.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5万人。在海归投递城市中,深圳跻身全国前三。

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行业“小巨人”们,纷纷从各自的细分行业领域脱颖而出。

上市不到7年的汇顶科技,一路击败欧美强劲的竞争对手,成为当前安卓阵营指纹识别解决方案全球第一供应商。

多个专业领域的“隐形冠军”,以“大隐于市”的低调,默默运行在深圳的各个科技园、工业区。

从闹钟蜂鸣器起步的瑞声科技,现在已经提供超过90%的旗舰智能手机声学器件和解决方案,在全球智能设备声学器件的市场份额长期稳居第一。

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横空出世的大疆创新,仅用10年时间,就成为了全球出货量最大、销售额最高、市场份额最大的无人机企业。

人们惊叹于深圳持续喷发的科技创新激情,却不知在那些默默耕耘的芸芸众“企”中,还有更多“潜力股”,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逾382万商事主体,“老”与“少”的合家欢,或许,这正是深圳一直以来持续营造的营商环境的最佳背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