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从《猫》到《剧院魅影》:天才面具下真实的安德鲁·洛伊德·韦伯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5-20 17:45:52

原标题:从《猫》到《剧院魅影》:天才面具下真实的安德鲁·洛伊德·韦伯

1981年5月,音乐剧《猫》在伦敦首演,一炮而红,一年后登陆美国百老汇,经久不衰。此后,《猫》在全球各地热演出,甚至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今年是音乐剧《猫》诞生40周年,同时也是《剧院魅影》诞生35年、《艾薇塔》诞生45年。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创作出这些脍炙人口音乐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全世界最广为人知的几部音乐剧,比如《剧院魅影》、《猫》、《约瑟夫和神奇彩衣》、《艾薇塔》、《日落大道》和《摇滚学校》。音乐剧《艾薇塔》剧照8次托尼奖、7次奥利弗奖、3次格莱美奖、1次奥斯卡奖……堪称拿奖拿到手软。韦伯最为广大音乐剧迷所熟知的维持了6年的第二段婚姻——莎拉布•莱曼不仅带来了爱情,还带来了《剧院魅影》的创作灵感,以及她天籁般的歌喉将之演绎到超神入化之境。音乐剧《猫》剧照2018年,韦伯在庆祝自己70岁生日之际推出了自传——是的,韦伯是仍然健在的当代音乐剧作曲家。尽管很多人会产生“他是一位属于过去的经典音乐家”的错觉。事实上,韦伯也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和创作:摇滚音乐剧流行,他写了《摇滚学校》;儿童音乐剧兴起,他又写了《欢乐满人间》,每每出手,大获成功,有时候“天才”这种存在,让人徒剩望而兴叹。音乐剧《摇滚学校》剧照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全球按下暂停键,人员高密度聚集的大型演出首当其冲。韦伯也被迫困在家中,他在官网上直播,录了不少小视频,演奏一些最新创作的片段,以及带网友线上云参观自己的家:巨大的庄园里还有一个私人小剧场——韦伯不仅是音乐天才,商业上也是一把好手。《纯真已尽》,罗伯特·汉德尔根据《剧院魅影》伦敦原版造型创作的一系列画作之一。(图片及说明选自《韦伯自传》)演员走下舞台,在剧场中与观众互动,开启沉浸式戏剧体验;商业运作大制作“宏大音乐剧”,将最新的特技运用在舞台上,不惜打通屋顶呈现“升天”的效果;以及随着每一部剧作的上演,同时设计特定logo、围绕icon开发各种文化周边……这些今天普遍运用的商业做法,早在几十年前,韦伯就已在自己的剧作上用得炉火纯青。韦伯买下了童年时给他音乐启蒙的帕拉迪厄姆剧院 (图片来源:PA Images图片社,图片选自《韦伯自传》)他借用托马斯火车头的名字创办的“真正好”公司,现在是个庞大的文化演出集团,拥有包括他全部作品在内的热门音乐、戏剧作品IP。他居住在英国本土,拥有七座位于伦敦的剧院,包括启发了他儿时戏剧兴趣的伦敦帕拉迪厄姆剧院。童年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玩具剧院里的孩童游戏变换成每一个星光璀璨的剧院夜晚。韦伯自传中文版今年3月发行2021年,多部代表作正逢周年,如果不是疫情,它们应该会有一系列复排、重演的庆祝活动。不过,中文版《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今年3月发行,由韦伯自己将他在音乐剧行业中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对于热爱音乐剧的剧迷来说,如同潜入剧院后台,从大幕后方的间隙得以一窥。中文版自传的书签被设计为《剧院魅影》首演时的门票 (图片由世纪朵云提供)韦伯在书中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与职业生涯,时间跨度从童年时代直至1986年《剧院魅影》首演之夜——583页的体量之巨,却仅仅只叙述到此,韦伯自称“这本书只是我的人生传奇第一部”。韦伯的父母都从事与钢琴相关的职业(图片选自《韦伯自传》)韦伯出生于音乐世家,爷爷参加教堂唱诗班,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钢琴教师,还有关系非常亲密的姨妈“薇姨”,不仅演过话剧,还是将韦伯带入戏剧圈的领路人和精神向导。1971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在婚礼上(图片来源:汤姆·赫斯勒,选自《韦伯自传》)这本自传就献给了这位“薇姨”——“本书谨献给我那位政治不正确到人见人爱的薇姨,可惜她的大部分言论已经不方便在2018年跟大家分享了。”——非常典型的英国式表达,这是另一个韦伯,一个卸去了“伟大音乐剧作曲家”面具的韦伯,从容地在字里行间游走于嘲讽和幽默。2018年,韦伯在自己70岁生日时出版了自传(图片由世纪朵云提供)他温暖地回忆儿时牵着暹罗猫珀修斯出门散步,多年后创作《猫》也来自对这位童年伙伴的情谊;他吐槽在中学不能选修历史课,最后只能选择“讨厌的古希腊语”;也会为了薇姨的朋友不好意思当面辞退清洁女工而暗暗教鹦鹉说“沃伦太太去死”而幸灾乐祸;在得知虐待学生的体育老师死讯时,不由得开了瓶红酒,并且即兴创作了两段曲子予以“庆祝”……少年韦伯经常带着宠物猫珀修斯上街,这也是他创作《猫》的灵感来源(图片选自《韦伯自传》)这本自传的英文书名Unmasked借鉴了韦伯的代表作《剧院魅影》中的标志性元素,一语双关地击中剧迷的心,让人禁不住揣测:莫非面具后的魅影才是韦伯内心隐秘的自我?自诩为完美主义者的音乐剧大师,摘下了他的面具,展露出自己乃至舞台背后的神秘世界。韦伯在36岁生日当天和莎拉·布莱曼登记结婚(图片选自《韦伯自传》)

Q&A

在《剧院魅影》首演《猫》首演40周年之际,《周末画报》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艺术指导副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张毅,聊了聊韦伯的那些著名音乐剧。

MW:《猫》太著名了,甚至有一度,《猫》就像是“音乐剧”的代称,它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张毅:从比较学术的角度来说,1927年叙事音乐剧诞生,发展到黄金年代,1970年代概念音乐剧出现,即“一个观点,用事件展开来评论”。1981年《猫》诞生,虽然也讲了一个故事,好像是叙事,但又没有很多台词。我们一般会定义:它是结合了早期讽刺歌舞剧+概念音乐剧的混合体。用音乐连接,串起,每只猫都有自己的歌曲。

MW:《艾薇塔》根据阿根廷著名的政治家贝隆夫人的事迹改编,韦伯在用音乐剧表达的时候是怎么处理这个复杂的政治人物?

张毅:这是个概念音乐剧,里面设置了“切”这个人物,他不时地跳出来,评论舞台上刚刚发生的事。这个设置打破了传统叙事。《艾薇塔》讲述了贝隆夫人一生的故事,但切一直在评论,“她的一生就像马戏”,虽然切也会有叙事性的线索,但他唱同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风格却完全不同,唱出了与民众截然相反的观点。

MW:谈谈《剧院魅影》吧,很多评论都认为这是韦伯最出色的音乐剧,前几年韦伯还写了续作,他自己也非常爱这部作品吧?

张毅:《剧院魅影》是讨论韦伯必然会说到的,一讲到这部剧,其中的三首最主要的旋律就会浮现,这也是动机式的写法。这几个动机都是韦伯埋进去的,即音乐剧创作中“最初的原点”。最核心就是故事,从他提笔就开始讲故事,舞台上那么多的服、化、道、音效、灯光、面具、斗篷、吊灯……都是为了讲故事,《剧院魅影》是综合性的整合性艺术。

编辑—Y

撰文—乐又

图片出自于《韦伯自传》中文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原标题:《从《猫》到《剧院魅影》:天才面具下真实的安德鲁·洛伊德·韦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