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港深智库专家建言两地共建国际创科中心 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市场一体化示范区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12-17 09:19:24

港深智库联盟在香港、深圳两个分会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共同就进一步加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研讨。深圳特区报记者吴铠峰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稳步向前发展。深圳特区报记者何龙摄

原标题:港深智库专家建言两地共建国际创科中心

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市场一体化示范区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2月1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两个核心引擎,在深圳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机遇,香港提出北部都会区策略、打造“双城三圈”的背景下,港深两地如何全面深化深港科技合作?港深如何共建国际创科中心?

12月8日,深圳智库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决咨委专职委员刘忠朴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主持港深智库联盟开展线上研讨会,在香港、深圳两个分会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共同就进一步加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研讨。

推动深港科技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

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哪儿?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小切口”在哪?深港科技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是什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用三个问题和思考,指出无论是香港提出来的北部都会区,还是深圳提出来的口岸经济带,或者是一些新的思路,都要站在国家的战略层面去思考下一步如何推进落实:“根据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时,要抓住香港推出北部都会区策略的机遇,抓住深港科技市场一体化这一‘小切口’,推动深港科技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郭万达建议,要把河套合作区提升为深港科技市场一体化示范区。这一示范区,要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融入国际创新体系;通过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开放的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成为与全球的大学、研究机构、著名试验室合作构建创新的节点;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如引进美国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模式,形成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

郭万达还建议,要建立科技口岸,推进深港一体化通关管理,包括要设立科技人才专用通道或开放相关通道,建设科技人才e-道便捷通道,方便有通勤式往返、一日多次往返等科技人才通关等。同时,实行科技企业物资进口“白名单”制度,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此外,实施便利科技资金跨境流动,试行科技资金“沙盒监管”,探索一定额度内的科技资金外汇自由结算。

数据的互联互通也是深港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方面。郭万达提出,要建立科技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国际数据港”,开展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并面向数字经济发展开展数据确权、交易、证券化等试点措施。要支持合作区建立国际通信专用网络,采用EID(身份认证系统)等安全认证方式,创造与国际相同速度的工作和生活通讯环境。同时,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探索在确保数据安全前提下的分类分级的跨境数据流动和交易,在闭环监管模式下探索香港与内地有关基因、病历、临床试验等方面的“数据跨境”。此外,要探索内地与香港、美国、欧盟等有关数据保护、交易等方面的规则对接;创新信息监管方法。建立国际通信专用网络,创造与国际“无速差”的工作和生活通讯环境。

在郭万达看来,深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管理体制,其中包括边境开放和边境内开放,对香港科技资源的开放重点从传统的进出口关税、外资准入等边境措施向竞争法规、知识产权、监管透明度等边境内措施转变;减少或消除港资面临的各种隐性障碍,加强规则制度的透明性,彻底打破“弹簧门”“玻璃门”,实现充分竞争;积极开展“大科学”研究。要采用“无国界化”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监管体制国际化对标,对特定的深港合作科研载体设置研究项目快速审批通道等。

以产业合作为基础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共建港深国际科创中心,核心是产业,产业是基础。”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认为,深圳的最大优势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相关的智能制造产业,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而着眼未来,港深融合发展的产业可以有三个选择,分别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健康、细胞和基因)、数字经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区块链等)海洋产业(海洋电子、海工装备、海洋服务)。这三个产业在深港融合发展之下,都将创造出全国领先的优势。

王艳梅也提出,要实现港深创新载体互联互融、共同支撑创新发展。目前,港深创新载体的互联互融已经多有实践,未来应当出台国际先进创新规则的、制度型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香港和国际顶尖机构共建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以及香港-河套地区-前海-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创新生态空间链。

王艳梅建议,深港要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借助深圳组建的一批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平台,以及三支转化基金,打造联合转化平台。在建设综合创新生态方面,她建议打造港深科技金融共享机制、共建港深高端创新人才专家库、港深重点科研设备共享机制、共建港深科技服务网络体系等。

“深港的合作还需要更多突破性的举措,包括加快做好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对接和机制衔接、用足用好香港的自由港制度、国际化资源、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力争在深港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破壁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如出台法规支持开展国际经贸规则创新、打造审慎包容监管环境等。”王艳梅说。

打造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心

在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会长郎丽艳看来,深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将任务进行量化,明确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设定研发投入、产业规模、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创新载体等具体指标。然后,根据发展目标来确定重点任务,编制建设内容,进行工作分工,把握进度安排,提供实施保障等,形成独有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在此过程中,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空间巨大的,但深港两地应整合各自资源,明确不同定位,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郎丽艳提出,要加强深港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和机构等信息交换、资本合营、人才双聘、成果共享的新模式,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招商、协同研发、示范应用等方式,构建“研发共同投入、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享受”合作机制。同时,建设一批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实行跨主体多项目协作,开展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建立深港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

“应充分发挥深港的优势和对接全球的资源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先进的创新实验区。”郎丽艳建议深港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形成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生态、制造和最终的市场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郎丽艳认为,应该集合深港两地的人才优势、政策优势、资金优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个领域,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共同打造细分领域里面的单项冠军出来,成为全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心。

深港共建全球母工厂标杆区

香港提出“再工业化”,而深圳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议深港携手,谋划建立全球母工厂标杆区。”前海产业智库秘书长罗润华表示,无论是香港还是深圳,将来都会面临很多低附加值的企业外迁。因此,怎么把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留在本地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

为此,他建议,遴选一批现场管理扎实、工艺创新和技术改进突出的企业,建设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工厂、先进制造技术系统优化的平台工厂、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服务的孵化工厂。应鼓励企业以深港为总部,在区内进行研究、开发、示范部署(RDD&D),为整个创新过程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支撑;支持企业开展实效性的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新兴技术和设备的小试、中试。在周边大湾区地区建设低成本工厂,形成有机联动。支持在深港建设“母工厂”、在中西部建设“子工厂”,以就近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服务当地市场。

罗润华还提出,支持一批对成本敏感的传统制造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地区设厂,开拓国际市场;保留依赖智力要素的高附加值环节,把根留住。鼓励以物联网、机器人、装备、光电、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应用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支持深圳有实力的企业以香港为跳板,赴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投资,收购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潜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深投控在硅谷建立了孵化器,在越南海防建立了产业园,未来应像深港两地在全球联合进行投资推广一样,联合香港一起利用这些海外战略平台支持深港两地科技型制造业“走出去”。

此外,罗润华提出,香港有良好源头创新能力,深圳产业化能力强,在协同创新的布局安排下,两地应以培育热点雨林为目标,共同推进孵化“三类企业”:紧盯原始创新应用的“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跨界能力的“瞪羚”企业和标志装备制造业基础水平的“灯塔”企业。

建国际知识创新社区吸引留住人才

“所谓的创新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应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模式,这样才能把这些人才留住。”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总干事长邓小昆说。

他认为,在深港共建国际创新中心时,应该关注如何打造一个国际知识创新社区。这个社区应当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够让知识分子生活得非常惬意,创新知识在这里可以传播。

邓小昆提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成为华南的经济中心,也要成为文教科技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继而把影响力辐射到全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以促进未来产业升级,需寻求经济发展与优质生活的平衡,在某种意义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将为大湾区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保障。“希望国际知识创新社区也能像硅谷一样,为深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深圳一系列国际知识创新区域的发展开创全新局面。”

香港“中经文促会”伍俊飞博士则建议,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一个海归创科园区,面向全球汇集一流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和创业条件。

伍俊飞也提出,香港应对接深圳建立一个创科的桥头堡,现代化产城融合的新城区。要“双轮”驱动,要采取以龙头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驱动模式,即能够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通过招大、招新、招优的模式,保证龙头企业能够落地。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形成一个新型的投融资平台,同时学习硅谷、欧洲的模式,建立金融小镇,从而加快发展,壮大香港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打造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引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