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莫轻信职培“不过包退” 市消委会曝光第三季度消费投诉热点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11-10 09:18:13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1月10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9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消费投诉分析报告。记者获悉,第三季度市消委会共收到来自“315消费通”平台的消费投诉49723宗,同比下降4.06%。互联网及通信服务、教育培训、通讯电脑数码、文体旅游服务、化妆品/美容美发/整形这几个行业位列消费投诉排名前五,其中,职业培训“不过包退”承诺难兑现、跨境网络购物维权难、美容院“低价秒杀”陷阱多等消费投诉问题凸显。

职业培训“不过包退”承诺难兑现

“今年7月报名某事业单位统考面试辅导班,签订合同约定面试不过全额退费。后来没有通过面试,提交退费申请,退款迟迟未到账。工作人员告知公司存在资金问题,无法履行合同约定,要求我放弃原合同,签订新的分期退费合同,新合同条款未提及违约补偿及利息补偿等事项,还跟我说越晚签新合同越难获得退款。”日前,有消费者向市消委会投诉。

还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了某教育科技公司的健康管理师培训课程1980元,后缴纳考试费1100元,后被宣传“押题保过”再缴纳4000元,共缴费7080元。然而该公司在消费者缴费后未安排考试,目前该公司处于失联状态,营业执照已注销。

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合法性上,“不过包退”协议通常合法有效,而“保过”承诺则不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因此“保过”协议无论真假均涉嫌违反《广告法》。“不过包退”是否真的能退、能否一次性退,还受具体协议约定、经营者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因素影响,从报名到考试结果有较长周期,也对退费带来不确定性,消费者应当理性对待,拒绝承诺“保过”的违法违规操作。

跨境网络购物维权难

“消费者投诉称于某电商平台APP里面标注有‘某某国际’标签的某海外专营店购买了一瓶日本进口的宝宝驱蚊液,收到货后与之前日本购买的有所差别,与网上的鉴定视频也有差别。店铺客服称商品从香港发出,不可能是假货,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产品批次不同。该电商平台要求消费者提供检验报告,该店铺客服则要求消费者承担往返运费。”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跨境网络购物热度持续攀升,然而也容易产生消费纠纷,主要问题包括退换货不便利、真假认定难、商品临期甚至过期、运输时效性较差、商品丢失损毁等。

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在跨境网络购物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品牌较大,具有品牌授权等证明的店铺进行消费,以降低购买到假货的可能性,仔细查看退换货规则,索要购物凭证,对于注明不支持退换货的商品,一定要三思再下单;跨境网络购物平台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入驻平台经营者及商品的管理和审核等。

美容院“低价秒杀”陷阱多

“秒杀的398元纹眉套餐,等上麻药之后,工作人员却坚称低价套餐纹眉效果不好,只有高价套餐才适合消费者,消费者最终被迫消费4888元!”不少消费者遭遇过类似的消费陷阱,部分美容服务商家利用抖音、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发布低价广告吸引消费者,待消费者到店后以各种借口不断诱导消费者大幅增加消费金额。

市消委会建议,不要轻信街头、网络的免费或低价宣传,谨防不法商家设置消费陷阱;接受服务前应了解清楚服务项目及价格,所做项目要求商家进行确认;商家的诱导性话术具有即时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及时保留证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