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元故事020 | 跑!还是不跑? 疫情让很多深圳跑者失去了方向、目标和动力,而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的人,才会坚守

来源: 晶报   2022-06-06 09:17:33

上一次见到边岐,是一年多前的一个盛夏夜,他正带着十几个弟子在深圳体育场的田径跑道上夜跑训练——如今的深圳体育场已是一片工地,正处在旧貌换新颜的进行时。

那天,一身短打、五官帅气、目光坚毅、矫健如风的边岐,像极了电视屏幕上志得意满的体育明星,这样的人一出现在跑道上,就是最引人注目的那道光。他的“门徒们”言谈之间,对师傅满是崇敬,都憧憬着能在边岐的指导下突飞猛进,刷新PB(注:Personal Best,个人最佳成绩)。

这一次,再见到边岐,已是2022年3月,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第三个年头。我们约在了边岐的工作室,位于龙岗丹竹头的一栋办公大厦里。彼时深圳正处在新一轮本土疫情的发展期,全市的管控措施全面升级,门口的保安大叔很认真,要求我们出示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还要边岐下楼来接人,才肯放我们进去。

午后的灿烂阳光下,边岐身着凸显身材和肌肉的无袖紧身衣,配上颜色鲜艳的运动短裤和跑鞋,走进我的视线——依旧是熟悉的深圳跑圈“一哥”模样。

1

和边岐的两个合伙人一起围坐在工作室的茶桌前,我们一边喝着普洱茶,一边聊了起来。

边岐的手机里留存着很多当年的“老照片”。说“老”,其实也并不久远,就是几年前的事。除了在跑道上奔跑的帅气照片,这些老照片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边岐站在各种路跑比赛领奖台上举着奖杯与亚军、季军合影留念的瞬间。

其中有一张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他在深圳观澜湖参加晶报主办的“跑圈盛典十公里积分赛”的夺冠照。那天是2018年5月26日,正值盛夏时节,蓝天白云,阳光炙热。实力超群的边岐从1000多名跑者中脱颖而出,用时33分31秒跑完10公里,轻松登顶冠军领奖台。当时,我也是参赛者之一,赛后还当了回追星族,和众多跑友一起挨个排着队跟边岐合了张影。

那时的深圳跑圈,怎一个热闹了得。

也许不少资深跑者都还记得——

那几年,深圳一年光规模上万人的马拉松赛就有六七场,更别说每个周末遍布各大公园、绿道的10公里、5公里路跑赛,赛事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即便供给端如此旺盛,参赛名额却依然是抢手货,经常得走后门、拉关系,甚至还有“黄牛”在其中倒腾,热门马拉松一个价值200元的参赛名额,最高能翻十几倍,还不一定抢得到,绝对是供不应求的稀缺品,不比周杰伦、五月天的演唱会门票容易搞到手。

以2019年的深圳马拉松为例,赛事规模3万人,报名人数竟超过了10万人,能不能成为幸运的中签者,几乎全凭运气。

彼时深圳的路跑热潮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新冠疫情之前,国内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保持逐年快速增长。2019年,国内仅马拉松赛事数量就达到了近1828场,共712万人次参与。至于5公里、10公里的路跑赛事,更是多如牛毛,难以统计。

▲2019年深圳国际马拉松。视觉中国供图

2

边岐,这个在跑圈名号“边神”的男人,来自距深圳2500公里之遥的内蒙古大草原,是名副其实的深圳马拉松“一哥”,出众的天赋和能力让他年轻时就站上了全国万米冠军的领奖台,大大小小的奖杯拿到手软。2011年深圳举办大运会,边岐就代表中国出征半程马拉松赛,以69分钟的完赛成绩,斩获个人第9名、团体第2名的佳绩。

24岁时,边岐从国家队退役,之后辗转来到深圳。

“当时是因为深圳的跑步氛围特别火,这座城市的环境也非常适合跑步。而且我还年轻,想来闯一闯。”

就是在这样火热的背景下,边岐很快在深圳闯出了名堂。不仅在国内的各大马拉松赛道上叱咤风云,论及专业知识和能力,他的“金牌教练”光环也愈发耀眼夺目。

“如果完全按照我的训练计划来做的话,我能让一个从没跑过步的菜鸟,在3个月时间内有能力去完成一场全马。”

关于这一点,边岐创办的“青铜体育”训练营里的大师姐Anna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我以前是个胖子,后来师傅带我跑步、训练,真的就是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变化,到后来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场42.195公里的马拉松早已不在话下。我现在还让我的儿子、女儿都跟着师傅一块儿练。”

时光流转,近三年的疫情,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边岐也不例外。

“疫情之后,你还在坚持跑步吗?”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还在跑呀,十几二十年都这么跑过来了,早就习惯了。”

过去是“马太多了,跑不过来”,现在是“无马可跑,闲得发慌”——冰火两重天的巨大落差,让不少跑者无所适从,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丧失了一部分坚持奔跑的动力。

对普通的大众跑者而言,无马可跑,除了心里有些失落,或许并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影响,反倒节省了不少参赛费用,比如报名费、食宿交通、装备费等等。

不过,对于经常站上领奖台的顶级精英跑者来说,无马可跑,那可就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

跑步是边岐的爱好和特长,更是谋生的手段。疫情前,比赛奖金是边岐的几大收入来源之一,一场比赛跑下来,少则几千,多则数万。近两年,这一块的收入骤降为零。

“比赛一下子都没了,对你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会不会觉得跑的动力也没了吗?心态会有变化吗?”

“要说没影响没变化,那是假的。以前我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不但要自己训练,带学员们训练,还要出去比赛,出席各种活动。现在倒是没那么忙了,心里却空落落的。不过,跑步这件事永远不会丢下,因为这是我的一生所爱,也是能让我受益终生的事业。”

说出这段话的时候,边岐眼里闪着坚毅而笃定的光芒。

“那你的学员们呢?”

“他们也都还在坚持,不会轻易放弃。”就在这次采访的两天前,边岐还带着几个徒弟在东湖公园的绿道上训练。后来,深圳全市进入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公园也暂时关闭,大家就只能各自在小区院子里跑,或者在室内做做核心训练,保持状态。

与此同时,边岐还在工作室搭了个像模像样的直播间,摄像、收音、灯光设备一应俱全,每天下午5点给孩子们上网课,“都是初三学生,有中考体育的压力。”

“收费吗?”

“身边朋友都劝我多少收一点,我没同意。孩子们其实都不太愿意上网课,能认认真真地跟我练,就挺好了。”

虽然直播间里最多时也只有六七个孩子,但边岐依然教得一板一眼,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孩子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

“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也得好好教,不能误人子弟。”

边岐说,他有个心愿,未来能把自己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疫情对所有人的影响都挺大,很多跑者突然之间没了方向和目标,丧失了继续跑下去的动力,也是人之常情。只有真正热爱的人们,才会坚守。”

国人喜好跟风,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2020年之前的马拉松江湖就是个超级扎堆的地儿。在中央大力推行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站上长达42.195公里的赛道,很快成了国人眼中的“潮流”。有去找存在感的,有去蹭热度的,有为了“发圈”炫耀的……当然,更多的人是爱上了这项以前在普通人看来遥不可及的“极限运动”。

大浪淘沙,留到最后的,才是真金。

▲边岐在比赛中。

3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

深圳这座管理着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散落着无数的跑圈。而马拉松人曾经是深圳跑圈里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没有之一。他们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一度喧嚣至极的马拉松盛宴,他们曾经以跑马之名,游历天南海北,遍览百川群山,并乐此不疲。对于无数为马拉松痴狂的跑者而言,踏上全马赛道,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痛并快乐的朝圣之旅。

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导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剧变。曾经热热闹闹的体育产业遭受重创,迅速归于沉寂,动辄上万人参与的马拉松赛更是因人群聚集、人流量巨大,被视为可能引发疫情传播的高风险运动,于是,推迟、暂停、取消……一夜之间,回到原点,几近清零。

配速、例跑、完赛证书、奖牌、PB……那些曾经风靡朋友圈的马拉松人专用名词,早已消散不见。

和边岐一样,吴素玉也曾是深圳跑圈的活跃分子,更是各大路跑赛上的“常客”。然而,与边岐不同的是,疫情之后,跑步对于吴素玉来说,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防疫抗疫,如今占据了她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2022年3月初的一天,吴素玉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已是深夜12点多——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

匆匆洗漱一下,凌晨1点多,她带着一身倦意上床睡觉。

合上眼之后,她又在脑子里飞速过了一遍明天的工作安排有什么疏漏,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清晨,她又得起来继续新一天的奔忙。

一周7天,从早到晚,没有休息日。

这样紧张的工作状态,吴素玉从虎年正月初五就开始了,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很焦虑,已经很久没好好跑步了,生物钟紊乱,体重上升,身体免疫力下降。我以前从不吃夜宵的,现在每天都要熬夜,不吃饿得心里发慌。我都怀疑自己‘三高’了。”

作为深圳罗湖区水库新村的一名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协助社区居民完成日常的核酸检测,是吴素玉农历新年以来的重点工作。

“基层社区工作本来就很繁杂,我们村人又多,事情一做就是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尤其是疫情一来,核酸检测就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根本没有太多休息时间。”

布置场地,引导居民填码,采样扫码,维护秩序,招募志愿者,答疑解惑……都是吴素玉的工作任务。

“除了这些,还得调解居民矛盾纠纷,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社区治理等等。”

那天是三八妇女节,顺着村里的核酸“长龙”往队伍的前方走过去,远远就看见了身着红马甲、戴着蓝口罩的吴素玉,她正在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从手机图库里调出核酸码的截图。

像这样的老人,深圳的每个城中村都有不少,很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的普通话不太灵光,智能手机也玩不利索。

2000年就从广东丰顺来到深圳生活的吴素玉,讲得一口标准的粤语,这对她顺利开展工作助益良多,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社区工作站的骨干。

“工作这么忙,家里还顾得上吗?”

“确实没办法两头兼顾。事有轻重缓急,眼下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好在我家里人都能理解,孩子也大了,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吴素玉2016年开始跑步,之前是罗湖长跑协会的活跃分子,每周末的例跑活动她几乎从不缺席,还跟着伙伴们一块到全国各个城市跑马拉松、旅游,光全程马拉松就跑了七场,最好成绩是5个小时。

“我上一次跑马是2019年底的深马。”

那场深马后不久,新冠疫情就来了。

“改变确实是天翻地覆的,因为要参与社区防疫,就慢慢减少了跑步,跑量、配速都降了下来。去年下半年,干脆没跑了。”

以前身材匀称的吴素玉慢慢有了体重焦虑,“长了五斤肉,听上去好像不多,但我现在身体新陈代谢慢,减下来一斤都很难……”

她很怀念能够自由跑步的那几年时光,“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跑,一天不跑就浑身不舒服。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6点多出门,跑完8点多,很规律,也不耽误工作。那时候月跑量都保持在150-180公里,最多的是2017年,每个月都要跑200公里。”

内心的煎熬和痛苦,让吴素玉终于决定重新跑起来。

“想了想,只能利用午休的时间跑,中午的盒饭吃快点,少吃点,稍微消化一下,接着就去附近的公园里跑个六七公里。下午回来再接着工作。”

一说起跑步,吴素玉眼里就闪着光,脸上的神采也飞扬了起来。

对于从缝隙里挤出来的一个小时跑步时间,吴素玉很珍惜,“现在每天只有这一个小时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感觉很放松,心情舒畅,能够缓解焦虑的情绪。”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罗湖水库新村只出现过一例阳性确诊病例。这令吴素玉和她的社区工作站小伙伴们感到特别欣慰。“我们村常住人口有好几万,人口密集,流动人口也多,还有不少香港跨境货柜车司机也住在这里。能有这样的防疫成果,确实难能可贵。”

▲协助社区居民完成日常的核酸检测,是马拉松爱好者吴素玉最近的重点工作。

4

上一次跑马拉松是什么时候?或许不少跑者已经记不起来了。

2021年的春夏之交,国内的路跑赛事曾一度掀起一股小高潮,尤其是4月10日、11日这两天,迎来了久违的“马拉松超级周末”。厦门、无锡、徐州、渭南、海口、鹤壁等多个城市都在那两天扎堆举办马拉松赛——据不完全统计,那个周末,中国田协的注册赛事就有接近20场。

然而,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赛的悲剧骤然发生,21名参赛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举国悲痛。这起悲剧按下了国内越野跑的中止键,许多路跑赛事也难以通过审批。

此后,跑者们只能在一个个比赛延期、取消的通知中,等待着路跑“黄金时代”重启的希望。

再后来,本土疫情多点散发,路跑赛事重新全面归于沉寂。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并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曾经在中华大地上野蛮地繁荣生长过,更成为了很多人生活和出游的方式。如今,这种痛并快乐的体验已经成为一种奢求。

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在五一小长假过后相继宣布延期。马拉松等路跑赛事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以全面复苏。

跑者们曾经亲身经历且依然心向往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究竟还能否重新归来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谁都无法准确预料。

又或许,它将改换成另一副面貌,重新点燃起跑者心中的熊熊烈火。

今年4月27日、28日,中国田径协会对《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根据国际田联竞赛规则中对于项目的描述,将“马拉松”统一改为“路跑”。标准比赛距离设置为5公里、10公里、15公里、20公里、半程马拉松、25公里、30公里、马拉松及公路接力赛。修订后,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将作为路跑赛事中的一个项目。

今年4月28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关于疫情常态化下路跑运动开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对疫情常态化下对路跑赛事提出了新要求,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化整为零。倡导将原有的大规模、几万人参与的大型赛事,缩小为规模可控、本地化参赛为主的中小型赛事;

2、化长为短。项目设置上,鼓励多举办5公里、10公里等短距离、风险较低的项目比赛;

3、化实为虚。倡导线上赛事活动与线下赛事结合;

4、化繁为简。倡导举办小型测试赛、小规模闭环赛等简便易行的赛事。

事实上,深圳最近刚刚举办了几场小规模路跑和健步走活动,比如5月21日在罗湖淘金山绿道进行的2022罗湖踏青健康跑,约300名跑者在罗湖最美跑道上,狠狠地过了一回肆意奔跑的瘾。这也是深圳近两年少有的集体路跑活动;5月31日,莲花山公园又迎来了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深圳踏青日”文体旅系列活动之十佳健身步道踏青行。

政策层面上也有大动作——5月23日,深圳市印发了《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其中,就包括体育方面: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露营等活动;鼓励各级工会组织举办健身活动;办好马拉松、赛艇等体育赛事;2022年6月底实现学校、社会、公益等体育设施“一键预约”全覆盖;在社区、公园、广场及机关、事业单位等场所新建或改建200个以上便民健身设施;鼓励商业楼宇、厂区、园区等重点场所采购使用符合条件的健身器材等。

当我把这个消息转发给包括边岐在内的几位深圳路跑者时,他们都欣喜不已,“憋了这么久,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最期待今年深马能够回归!”

这一次,“春天”也许真的近了。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邹振民

制图:勾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