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从“全民马拉松”到“单项锦标赛”深圳构建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09-04 15:16:58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9月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鹏城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

特聘岗位分为ABCD四个档,A档要求聘用对象处于本领域、本专业世界一流或国内顶尖水平,包括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等;B档要求聘用对象应处于本领域、本专业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等。而且不同的档位,对应不同的“特聘岗位奖励”。

“以往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行全市统一的认定标准,打个比方就好像各类人才一起参加‘全民马拉松’。现在实行特聘岗位制度后,‘谁用谁评价’,就变成了参加分行业、分领域的‘单项锦标赛’。”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特聘岗位”制度的推出实行,不仅意味着在高端人才认定方面,用人单位享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更是深圳重构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的重要举措。

从支持“帽子”转为支持“岗位”

40多年来,市场化是深圳始终充满活力的奥秘所在。“市场”不仅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更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提供了公平、开放的竞争空间和环境。

深圳着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不再向人才发放“帽子”,由“以帽取人”转为“以岗择人”,由支持“帽子”转为支持“岗位”。

为此,深圳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构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分领域分赛道评价高精尖缺人才。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帽子’一戴、终身不摘,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去掉了‘帽子’逻辑,更加与国际接轨,核心理念可概括为‘城市礼遇看成就、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

比如,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深圳突出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以人才市场价值、经济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等市场激励方式予以支持。近日,《深圳市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2020年纳税年度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申报指南》正式发布实施,个人所得税补贴额最高为500万元。

在非竞争性领域,深圳突出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赋予科研、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支持其设置特聘岗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同行评审、专家主审等方式,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谁用谁评价、谁用谁管理”“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能动性。

破除“低效引才”“只进不出”

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人才政策探索上被寄予了厚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

鹏城实验室人事部召集人刘洋认为,特聘岗位制度,着力构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着力突出“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分领域分赛道评价高精尖紧缺人才等,都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做法。

此外,深圳也在积极探索人才“全周期管理”,建立健全人才退出机制,破除“低效引才”“只进不出”问题。比如,特聘岗位制度就在事前环节,通过设置评聘的“基准线”,明确各单位每年用于新引进人才的特聘岗位比例,严格把好人才结构关和质量关;在事中环节,通过建立考核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评估等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规范管理;在事后环节,根据考核评估情况,动态调整各单位引才经费,不断增强引才效果。

实施人才创新举措,吸引顶尖人才“揭榜”

在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之外,深圳还正在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创新举措,包括建立健全科技关键技术项目悬赏制,吸引全球人才“揭榜挂帅”;建立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制度;依托重大载体平台整建制、团队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靶向引进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人才竞争,将不再是人才数量的比拼,而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发展、人才作用发挥、人才生态网络链条以及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锐如是说。

来自深圳市人才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近2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超17万名,全市全职院士62名。而未来5年,深圳将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0名以上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100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