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村民有爱互助,广东河源复兴村有这样一个“合作社”!

来源: 深圳新闻网   2021-09-14 17:16:28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9月14日讯(记者 童小晋)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复兴村,原来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2月,为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再次返贫,几位有技术的村民联合成立了紫金县兴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村民们团结协作,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

深圳市慈善会华信公益基金于2021年3月与复兴村确定了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帮扶计划,包括帮助合作社向社会募集资金、提供鱼苗、教育扶智等等。记者采访了深圳市慈善会华信公益基金主任高锐,了解复兴村和合作社背后的故事。

村民成立“合作社”,养鱼种植收益大家分

由于本地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村里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合作社根据复兴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从本地农户手里流转了100亩荒弃多年的农田,投入了110多万元,通过钩机进行平整、修建拦坝,建成了10张标准化鱼塘,目前已完成蓄水养护工作,马上进入鱼苗放养阶段;合作社根据本地的气候和水质条件,决定选择放养黄颡鱼。此外,村民们还一起成立了中草药基地,目前正在等待着草药的成熟。

起初,村民们不太理解合作社所做的工作,对于“所得收益大家分”的模式也有一定的疑虑。于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们就带头挖鱼塘、开垦土地,还为村民们开工资,动员村民们加入到勤劳致富的过程中来。干活的时候抢在先,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他们又是最谦让的。有一年,鱼塘的收益不甚理想,合作社里的几个骨干便把自己的那份让给了其他村民。

“他们都是非常淳朴的人,是真正为农民着想的人。”高锐说,“尤其是村支书,刚开始扶贫时,每天都是在各个乡亲家里,和他们谈心、做动员,基本没有时间回自己家。”

在新兴“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下,前期已经成功有8位农户参与到合作社产业经营中来,在村里及周边进行水产养殖和肉鸡养殖。合作社还与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联结帮扶本村贫困户,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力,从产业利润中拿出部分资金对本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分红,争取达到每年1000元/人,争取做到“人人都有活干,人人都有钱挣”。

“我认为合作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废弃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给予了村民们工作的机会,整个村子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它是可再生循环的。”高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人人都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够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改变“留守”困境,吸引年轻人留乡建设

如今,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已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老人和孩子“留守”的问题。复兴村也不例外。如何吸引青壮年回乡建设,同时也带动村中的青壮年参与家乡的建设,成为了合作社下一步的目标。

合作社计划吸引20-30个外出的青壮年劳力返乡创业,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中草药材种植、养猪、养牛、养鸡和蔬菜种植等,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技术。华信基金也计划邀请农业专家来村做科普讲座,并计划吸引一些拥有专业农业知识的年轻人,开设农业种植科普班,让他们能够在乡村落地生根,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影响更多的人,带领村民们勤劳致富。

“很难相信,在广东也存在这样落后的村子。”高锐回忆起她第一次到访复兴村的场景,简陋的土胚房,孤寡的老人,12岁独居的女孩……在复兴村期间,高锐和她的团队拜访了复兴村的38个贫困家庭,共计128名贫困户,聆听了他们的诉求,其中不乏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在高锐看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非是通过提供资金、捐助书本就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改变。

“不少村民认为读那么多书没有用。可能男孩子会读得多一点,女孩子无论成绩多好,一般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高锐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扶智’进行科普,让村民们从观念上发生改变,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女孩子们也应该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由于疫情原因,合作社的效益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每年对贫困户1000元每人的扶贫基金难以维持,村民存在返贫的可能,合作社的工作也进入了停滞状态。“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度过这次难关。”高锐说,“也希望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给予他们更多关注。”

“我们希望复兴村能够真正实现人人都不贫困,也不会再返贫。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够有自己的产业,村民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高锐说,“我们还希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能有更好的出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逐步推进科普工作,改变这种现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