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粘膜下挖肿瘤!深圳罗湖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成功开展微创治疗新技术

来源: 深圳新闻网   2021-08-18 15:17:10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8月18日讯(记者 韦建诚)日前,位于莲塘处的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罗湖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成功为一位胃底贲门部直径约3.5cm肿瘤患者实施内镜下挖除。

深圳罗湖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黄威。

据悉,该外地患者因上腹部胀痛入院检查治疗,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近贲门处可见一直径约3.5cm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但当地医院不具备诊断及治疗水平,建议患者转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慕名前来罗湖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镜中心,该中心黄威主任亲自为该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病变来源于胃固有肌层,呈低回声,考虑为胃间质瘤可能。黄主任和脾胃病科何泮主任率领团队进行术前讨论,充分评估,认为此患者病变位置高,部位深,体积大,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决定采用“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ESE手术是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手术难度大,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低、安全有效等优点。最后,在麻醉科医师的配合下,将瘤体成功完整剥离,瘤体大小达到3.5x3.5cm,手术创面完整,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手术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恢复良好,第二天活动自如,第3天即可进食流质,一周后出院。

据悉,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共同特点是“长得深”,起源于消化道粘膜皮层以下,往往深达肌层。因此,通过常规黏膜活检不能做出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内镜判断,确诊则需要切除后标本病理检查。患者通常无特异性表现,多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病变较大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此类病变在下消化道,可出现肠套叠或肠梗阻表现,消化道粘膜下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少数为恶性肿瘤,主要为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间质瘤等。

目前,国际上对于2 cm以下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多建议临床密切随访观察,而对2 cm以上的多以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但这种手术切除创伤大,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

随着消化内镜的发展,一项名为“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的微创治疗技术诞生。这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这项技术通过胃镜切开病变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病变,可以完整剥离瘤体,最后用金属钛夹等缝合创面。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并且保留了胃的完整性。

目前,罗湖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学科带头人黄威主任带领下,勇于克服技术难关,短短数月,已经实施四级手术数十例,而且术后效果好,无一并发症发生。

最后,黄主任建议四十岁以上市民最好做一次胃肠镜体检,胃肠道病变最常见的是息肉,一般需经过多年才慢慢“坏”,息肉刚开始往往表现为增生性,若干年后可发展为腺瘤,如不处理,会合并低级别内瘤变,就是已经站在早癌门口的病变,如果还不加以干预治疗,大约5年左右就可发展成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而发展成为胄肠癌。他还说,息肉在胃肠道里开始往往是“好人”,即炎性,增生,慢慢变成“坏人”,即癌变。所以四十岁以后必须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及早干预,消除病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