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深圳全面推动高质量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2-10-14 11:16:58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检验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和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事关城市的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深圳不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重点推进法规政策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灾害防治工程体系等九大体系能力建设,为城市安全不断“加码”。

守好“前沿”阵地,建立健全精准防灾体系

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深圳打通联动联防关键环节,气象部门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节点,创建“31631”服务模式,即:提前3天定量预测过程风雨,提前1天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分区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成水文站网体系,水务部门谋划建设全市水文站网布局,已完成131个河道水位监测站、12个重要水闸水位站、16个重要内涝风险点监测站和3个土壤墒情站的建设工作,实现深圳市区水库、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地下水和主要易涝点站网全覆盖。推进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我市在已建设31个地震台站基础上,组织实施地震监测和地震台网维护标准化、专业化管理,依托我市应急管理“一库四平台”,研究推动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优化更新台网系统,加快实现全域感知、实时监测、快速响应、动态评估,为指挥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信息支撑、平台支撑、技术支撑。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2020年12月18日,深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深圳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方案》,高位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九项重点工程44项重点任务,通过3至5年的工程建设,补齐防灾工程短板,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城市安全文化建设,提升群众防灾意识、技能。深圳依托“学习强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开设“防灾减灾”专栏,常态化科普深圳市常见或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相关知识、自救逃生技能等;组建特色专题,主题化营造汛期、特别森林防护期、防灾减灾周、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防灾减灾活动氛围;打造精品内容,定制化制作防灾减灾主题原创宣教产品,提升科普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据不完全统计,“学习强安”平台防灾减灾专栏累计浏览量超47.5万;原创《防灾减灾系列童谣(共7篇)》在学习强国APP深圳学习平台设置专栏,在广东应急管理视频号等多个线上平台发布,并在深圳地铁安全主题专列、街道户外大屏、安心驿站等渠道广泛使用。

加强“韧性”建设,打造多元减灾体系

创建“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大力提升社区减灾综合能力。目前,深圳市662个社区中,已有165个社区获国家减灾委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深圳市减灾委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深圳市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实施方案》,提出高于“国标”和“省标”的地方标准“深圳综合减灾社区”,以“滚动式发展、迭代式升级、标准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推进基层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救灾物资储备、应急避难(险)场所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打造“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深圳综合减灾社区,2021年至2022年,全市综合减灾社区创建累计投入约7244.26万元,其中,市级经费208.29万元,区级1240.41万元,街道级5795.56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47个社区成功创建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占全市所有社区(村)的49.28%,比原计划高14.28%。2022年8月18日,《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指南》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第八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受到国家应急管理部的高度肯定。

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推动救助服务保障体系便捷化。2019年12月27日,经深圳市政府同意,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印发《深圳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指导各区结合辖区实际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实施细则,把全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成为人员安置的主场所、灾害救助的主阵地。更新全市656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地址、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信息,并在腾讯电子地图上逐一标识,便于公众通过手机微信或腾讯地图“一键导航”找到附近的避难场所,快捷防灾避险。目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正谋划编制台风暴雨条件下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提出打造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的深圳地方标准。

深入实施巨灾保险制度,探索灾害救助保险分担机制。从2014年开始,深圳率先全国实施巨灾保险制度,每年使用市财政资金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巨灾保险”产品,保障全市灾害救助。2014年以来,深圳市通过巨灾保险共救助15042人次。其中,人身伤亡救助214人次,转移安置14784人次,支付救助款1959.5万元。2022年起,“巨灾保险”救助标准提高至人身伤亡35万元、转移安置50元每人。

反应迅速应对有力,强化高效救灾体系

建立健全职责清晰的三防责任人体系,提升救灾工作精细化水平。深圳市三防办按照“细化分类、分级赋权”的原则,结合本市三防工作特点,研究制定了深圳市三防责任人分级分类标准、细化责任标签,为三防业务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并借助智慧三防和深圳应急一键通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动态管理。目前已形成6大类、44小类、共4.48万三防责任人组成的工作体系,三防指挥调度高效、快速、规范。

建立健全分级联动的物资和抢险队伍体系,提升救灾工作智慧化水平。深圳市应急管理“一库四平台N系统”(应急管理大数据库、监测预警中心、宣传教育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智慧三防、智慧交通、智慧建造等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其中,深圳市智慧三防系统以“态势感知全域化、辅助决策实时化、指挥控制扁平化”为目标,立足为市委市政府、三防指挥部领导及全市三防责任人提供智慧化决策和指挥,着眼于打造集“感知、研判、决策、指挥、协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帮助物资装备规范化管理和抢险队伍便捷化调度,提升救灾工作智慧化水平。目前,全市应急资源仓库(点)1423个,储备物资9814种、909万件(套),总价值金额8.4亿元。全市共组建17支应急抢险队伍,15支供排水应急救援队伍。各区、各街道防汛抢险应急队伍约18429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