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深圳河南岸的新界北,有着怎样的战略价值?

来源: 读特   2021-05-13 21:16:45

编者按

据此前消息,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申请共10亿港元,对新界北发展进行勘察研究和全盘设计,打造边境卫星城市,预计将容纳30万人口,创造约6.4万个就业机会。新界北位于深圳河南岸,该地区中,新田落马洲最具发展潜力。如何充分利用这块“黄金腹地”?香港固化的城镇发展模式应如何突破?陈广汉教授为新界北的定位、建设及长久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原标题:《充分认识新界北在香港和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价值》

由香港政府规划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共同进行的《发展新界北地区初步可行性研究》,提出了三个具有潜力的发展区:“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文锦渡物流走廊”以及“新界北新市镇”,并将“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作为新界北第一阶段发展计划。

根据《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的发展计划》,“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以成为宜居且畅达方便的住宅社区及就业枢纽为主要定位,同时提供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便利的社区设施,为居民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及多元化的社会就业”,目标是2032年首批居民入住。

笔者认为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的定位基本上沿用了香港过去建设新市镇的思路,未充分体现这个地区在香港长远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战略价值。新界北地处深港边界地带,具有连接港深两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较多的土地储备,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在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地区发展的定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打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平台

为香港经济“补钙”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历了迅速的工业化进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工业化达到峰值。随后香港的制造业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转移到了珠三角,香港成为一个以贸易、金融和地产等为主的服务经济体系。2018年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比重高达93%,制造业比重仅占1%,创新及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更是只有0.8%。①

(香港经济体系以贸易、金融、地产为主。图为维多利亚港夜色。新华社记者李钢于2020年6月20日摄)

香港产业结构的过度“软化”不利于长远发展。与香港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保留一定的制造业,并实现了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发展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园内聚集了大量的国际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科技企业,对新加坡GDP的直接贡献超过20%。至今新加坡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到达20%左右。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2020年,苏州工业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900亿元,同比增长约6%。其中,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2494亿元,增长22.9%。②

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和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后,各个国家都看到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回归后,香港建立的科技园和数码港等科技园区主要发挥了科技服务功能,没有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创新及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9%。香港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机遇,打造类似于裕廊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那样的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平台,给香港经济“补钙”和“注能”,解决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

对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赋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新田/落马洲地区是香港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新田/落马洲的规划应该与河套港深创新科技园、深圳河北侧的深方科技园区的规划一体化考虑。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科技园面积1平方公里,新田/落马洲3.2平方公里,相比香港科学园的面积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比还是很小。

香港应该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个新界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深圳携手合作,打造深圳河两岸高科技产业带。香港拥有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等教育体系与科研环境,也有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应通过科研体制的合作和制度规则的对接,将香港的这些优势与深圳的优势结合起来,吸引国际创新人才和其他创新要素,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赋能。

(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和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及周边风光。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城市空间建设新市区有两种思路和模式:一种是由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发展引导,发展与日常社区生活相配套的商场、酒店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以解决人口过快增长引起的住房和就业问题。另一种是以发展实体产业为基础,以增强国家或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目的,开拓新经济增长点,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并发展出高品质的就业机会和新社区。

香港在应对人口增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分散中心城区人口、改善居住环境、建设新市镇等方面拥有成功经验。早在1960年代,香港选择观塘及荃湾两地为首发展新市镇,舒缓香港岛及九龙的土地饱和及人口压力。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已经发展了荃湾、沙田、屯门、大埔、元朗、粉岭/上水、将军澳、天水围和北大屿山9个新市镇。

香港这种新市镇建设遵循的是第一种思路。然而,这种建设新市镇的思路已经难以满足香港经济结构升级、增长动能转换和新一代知识性青年人的就业需要。香港要从长计议解决发展后劲和民生问题,需要借鉴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增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

①见香港统计处网站,最新资料只到2018年。

②GDP上涨6%!苏州工业园亮出2020年“成绩单”,中国江苏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