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空港新城综合管廊及道路一体化建设荣获“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03-29 17:18:06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29日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兴东) 3月20日,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空港一期项目部喜获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省部级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荣誉证书,被授予“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空港新城启动区综合管廊及道路一体化工程项目,是服务于全球第一大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市政道路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包含19条市政道路,总长29.282公里,总投资约95.07亿元。其中,8条道路设置综合管廊,总长16.92公里。其核心任务是为国际会展中心提供长期廊内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市政管线的管理、养护和维修。该工程采用EPC总承包模式进行整体发包。项目自开工伊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切期待。

自2016年工程开工以来,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团队始终把新技术运用放在首要,尤其是在BIM技术运用上,通过对深基坑支护方案、大口径管道安装方案进行三维动画模拟,验证方案的合理性,指导现场施工,提高综合管廊的建设质量和速度;管线安装阶段后,利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碰撞检查。BIM的应用解决了施工从二维的平面化到三维的可视化,以及全过程的模拟施工,为方案优化,避免返工,减少浪费,加快工期进展等各项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BIM技术在本项目,不仅实现了全阶段、全专业、全子项的应用,而且在C3d+Dynamo管廊标准段参数化快速建模、基于三维地质的桩基类型选择、三维成果交付、VR技术与管廊综合监控系统集成、iCS综合管廊监控系统研发等方面实现了BIM技术应用的突破与创新。此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BIM模型通过管廊节点三维设计,快速校验节点廊内净高、电力电缆出舱弯曲半径、给水管预留焊接、阀门安装操作空间等问题;根据现场场地及大临布置图进行场地大临布置建模;对关键部位施工进行工序模拟,确保各类施工可行性等应用,在造价、质量、安全等动态控制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在运用新技术的理念推动下,在这次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根据分项工程的实际地质情况,除了按照传统的现浇混凝土进行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外,还采用了滑动模板、叠合板预制等的新技术方法进行了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滑动模板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内支模搭设简单、节省支撑材料,垂直度容易控制,挠度小不易变形等特点,浇筑后混凝土表观质量好,无需对结构二次修补。施工工期短,模板重复使用率高,达到了降低人工消耗和板材损耗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创收。采用新型模板支撑方式,侧墙和顶板各为单独支撑体系,侧墙支模采用滑模方式,顶板支模采用成品模板加内支撑方式,待混凝土施工完成,侧墙混凝土强达到一定强度,对外墙滑模进行拆除并快速周转到下一施工段,使其形成模板早拆体系。通过模板移动取代模板拆除,大幅度提升效率和提高质量。

同时,预制管廊施工工艺技术也被本项目团队进一步深化并成功在现场使用。为响应国家绿色施工政策,部分采用叠合板预制管廊,由混凝土预制板充当“模板”,模板接缝较少,整体观感质量较好;相对于现浇管廊省去了模板安装工作,现场作业效率高、不产生建筑垃圾、不会产生噪音、粉尘、钢筋含量为现浇管廊的50%,节能减排效果好。平均24m标准段预制管廊施工仅需7-10d完成,而现浇结构由于工序繁琐往往需要15-20d,大大缩短了工期,真正达到了绿色建造的目的。从技术创新、工程进度、质量创优、绿色施工等方面树立了筑精品的中冶品牌形象。

新技术的运用,不光推动了工期的建设,也给整个工程增添更多的光彩,着力打造充满智慧的市政配套道路;巍然耸立的跨截流河特大大景观桥,作为国际会展中心门户桥梁,为整个会展中心和宝安区增添了一条靓丽的景色;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形成周边地区和国际会展中心新的血管通道,保证了各方面的平稳运行。据统计,项目目前已应用10大项27项建筑业新技术,应用已有技术成果5项,自主研发创新项目5项。

(原题为《空港新城综合管廊及道路一体化建设荣获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称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