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八省养全国”,没那么糟

来源:《财经》杂志   2022-08-29 18:47:16

从江南一极独大,到长珠三角双雄争霸,外加一个北京三足鼎立,再到如今第四极的崛起,中国的经济版图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均衡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点名”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六省。

总理说,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并表示,稳经济也是稳财源。6省里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这已经是两个月内,总理第二次召集经济大省开小会了。

7月7日,李克强在福建主持召开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东南5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

会上总理指出,东南沿海5省市经济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近四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八成,有力支撑了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保障国家财力的大梁。

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能臣。”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经济大省的压舱石作用便越凸显。以两次会议总理都念及的“净上缴中央财政”一项为例,2021年全国仅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八省市为正,其余20多个省市区或多或少都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所以这些年网上一直有“八省(市)养全国”之说。

乍一看,好像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但如果我们将其置于大历史的纬度,那么现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区域发展最均衡、中央财政最有保障的时期了。

江南两省养全国

和如今的“八省养全国”格局不同,自隋唐以降直至晚清,中国历史上曾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是“江南两省养全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跟永嘉、安史、靖康年间的几次大规模南渡有关。之前,北方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区域之间虽然也有竞争,但主要是“东(洛阳)西(长安)PK”。此后,政治中心虽然仍留在北方,甚至随着帝国的扩大,进一步北移,而经济重心却逐步南移。曾经北强南弱的格局,彻底颠倒过来,变为南强北弱。

但当时的“南强”,并不是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都强,而专指江南强。

早在两宋年间,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到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工商业的崛起,进一步变成了“苏松税赋半天下”。可以说,江南一直是朝廷的钱粮命脉。这也是为何从隋到清,历代都如此重视漕运。甚至伴随帝都搬迁,运河都得跟着改道,目的无非是便于获取江南财富,以供养朝廷及全国。

以明朝为例,按照万寿堂本《大明一统志》的记载,万历年间,当时苏州一府的税粮就达到250万2900石,相当于全国税粮总额(2656万220石)的将近十分之一。苏松常嘉湖杭六府的税粮,更是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而辖区范围包含了如今珠三角两岸广佛深莞珠中江,甚至北部清远等地的广州府,税粮总额仅仅排名全国22位,远低于常州、嘉兴、湖州、绍兴等江南诸府,更别说跟苏松相比了。

至于北直隶,也就是今天的京津冀,索性一个能排进前40的府都没有。万历六年(1578年),南北直隶夏税麦、秋粮米征缴量占全国之比分别为:20.49%对3.88%,和23%对1.91%,差距之悬殊令人瞠目。

到了清代,无论是地丁钱粮、盐税还是关税,江浙两省都遥遥领先他处。尤其是江苏,一省税赋(923万4141两)竟占到全国的19.3%(乾隆十八年数据),远高于如今第一大省广东的13.2%。

跟江南相比,当时无论是南方的江西广东,还是北方的山西河南,其税收规模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唯一略微接近浙江(474万982两)的山东(419万8948两),主要靠的也是地丁钱粮。至于盐税、关税等非农业税,则只有江浙的一个零头。

可以说,自唐宋起,整个中国都处于依靠一个经济中心、两个富裕省份供养的状态。所以我们看那个时期的小说文章,无论是《水浒传》里杨志卖刀前“赴太湖搬运花石纲”,还是《五人墓碑记》中所载的苏州反抗太监征税的市民暴动,事件背景都发生在江南。

这种情况,一直要到广州十三行兴起,才有所改变。

广东的两次崛起

就在上面所举清朝数据统计的4年后,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全皇帝宣布撤销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在此之前,乾隆的爷爷康熙帝曾延续明代隆庆开关以来,对于海外贸易相对开放的做法,于江浙闽粤四省设立海关。其中在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而“一口通商”体制的确定,标志着清朝重新走回到了闭关锁国的老路。

就进步主义的视角而言,这无疑是历史的倒退。但对于广州来说,却因此获得了难得的特许发展机会。在此之前,广州虽然一直是华南重要的对外港口和贸易中心,但整个广东在帝国内部,却只能算是一个中等省份。从乾隆十八年的数据来看,广东的税赋仅仅排名全国第九,哪怕是粤海关的关税(65万2485两),也只有江海关(122万9721两)的一半。

但“一口通商”政策实施后,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到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期间,每年有超过200艘海外商船到达广州,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提供了全国40%的关税收入,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南京条约》签署后,十三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外商转而涌向长三角,以便就近采购所需的茶叶及生丝等大宗商品。伴随着上海的崛起、香港的割让,广州的经济地位一度下降。整个晚清民国时期,广东虽然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但在经济方面并不十分突出。

有学者统计了1840年到1927年间中国城市近代工业的情况,上海无论是工厂数量(537家),还是资本金额(12亿7579万元)都遥遥领先。而广州这两项数据(40家,1亿2847万元)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甚至还不及无锡(69家,1亿3946万元)。

更重要的是,跟长三角百花齐放的城市格局不同,直到近代,除了广州,珠三角能拿得出手的城市,也就只有一个号称“天下四聚”之一的佛山了。今天名震全国的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当时都还寂寂无闻甚至压根不存在。

广州的二次崛起,以及珠三角的全面爆发,其实要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借助邻近港澳的地理优势,以及比长三角早十年开发开放的时间差,1978年GDP还只有上海的68%、排名全国第五的广东,到1989年便已跃上“第一省”宝座,并一直保持至今。

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从1978年的区区39.46亿元——全国排名第七、仅为第一上海的23%,增长至2021年的14103亿元——排名全国第一、接近上海的两倍。广东光是向中央财政就净贡献了8901.61亿,比海南、山西、辽宁、重庆、宁夏、陕西、江西、湖北、安徽、青海等十省区从中央那里获得的补助总和还要多。

曾经广州一府独大的珠三角,如今不仅拥有了深穗港三座一线城市,东莞、佛山、顺德、珠海、中山等过去只是广州府下面一个县甚至一个镇的地方,也一个个崛起为可以跟长三角诸雄比肩的庞然大物。

就像外媒说的,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珠三角正在重新融合为一座城市,一座超过东京湾区的世界最大“巨型城市”。它和长三角以及北京一道,构成了支撑中国经济的金三角。相较传统时代的江南一极独大,这无疑是更稳固的结构。

不容小觑的川豫

不同于长珠三角洲的逢会必点,此次8·16座谈会的出席名单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恐怕要数河南与四川了。

一直以来,这两省给外界的印象是大而不强。一方面,两者的GDP总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五、第六。河南是仅次于山东的北方第二经济大省,四川则是西部第一经济大省。

另一方面,两地财政又都高度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去年中央分别给了它们5077.14亿和5485.82亿,是全国唯二补助金额超过5000亿的省份。

以至于每当成都人和杭州人就“谁才是中国第五城”发生争执,浙江的网友总会拿此说事,嚷嚷着先财政断奶了再说。

不过,单纯以财政贡献这一项指标,来衡量某个省份是否重要,显然是片面的。毕竟,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原本就是有分工的。比如江南的作用是保障国家财政安全,东北则是粮食安全,山陕是能源安全,疆藏则负责国防安全……对那些承担着非经济职能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是必须的。

即便是欧盟这样的区域政经组织内部,都存在西欧富裕地区向东欧欠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虽然也引发过一些国家民众的不满,甚至闹出了英国脱欧事件,但总体说,此举是有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和东西欧共同富裕的。

这次8·16座谈会把四大财政奶牛,和最大的两个受援省份叫到一起,显然是有深意的。

事实上,川豫虽然拿得多,但不代表它俩自己不产奶。恰恰相反,从绝对值来看,两地也是税收大省。2021年,四川、河南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位列全国第七和第八,仅次于粤苏浙沪鲁京等六大奶牛,比福建、天津这两个财政净上缴省份还要多出一大截。

而且横向来看,从1978年到2021年,川豫两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127.9倍和128.9倍。增幅不仅高于北京、山东,在整个西部和北方省份中,也是位居前列。之所以还要从中央拿那么多,是有原因的。前者是为了扶贫,后者则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这两项都是影响中国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变量,必须舍得花钱。

当然,这钱也没有白花。除了扶贫和确保粮食安全外,河南、四川也是中国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人口大省。随着中国迈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正在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谁家的人多,就意味着市场大、劳动力丰富、发展后劲足。加之陆权复兴,河南、四川无疑是除了沿海三极外,内陆最有希望崛起的省份。这点在其省会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拥有近一亿人口腹地的河南郑州,就是北方第二城的有力竞争者。加之身旁还有一个GDP常年位居中西部地级市第一的洛阳助力,中原城市群未来大概率会成为仅次于京津冀的北方第二大城市群。

至于成都就更不得了。人口总量仅次于渝、京、沪,全国第四,GDP常年排名第七,综合实力算不算“第五城”不好说,但它和重庆组成的成渝都市圈,反正已经官宣是“第四极”了。

从江南一极独大,到长珠三角双雄争霸,外加一个北京三足鼎立,再到如今第四极的崛起,中国的经济版图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均衡。

至少,相较当年“江南两省养全国”,如今“八省养全国”,没你想得那么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