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临邛诸葛井,不熄的汉代神火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7-18 19:45:49

原标题:临邛诸葛井,不熄的汉代神火

西汉史学家扬雄《蜀王本纪》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临邛大地,人们会惊讶地看到,跳跃在炉灶之上的天然气火焰,早已被四川人民采用。

这一切,源于邛崃火井的“神火”,源于绵延不绝、持续至今的神奇发现。

火井再现

成都邛崃的南宝山中,我左手握管口套着一尺多长铁管的橡皮管,右手揿燃打火机,将如豆的火苗凑到铁管口……“扑哧”一声,铁管口窜出一尺多长的火焰,将我所在的这家山村农户的厨房照亮。

这家农户的主人,是邛崃火井镇南宝乡金甲村的胡天贵,他是自火井镇两千年前发现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以来,仍然在用原汁原味的天然气烧水炒菜做饭的几户人家之一。

胡天贵使用天然气烧水胡天贵使用天然气烧水

我眼前的这团这火焰,没有当今天然气火头强劲有力,也不似沼气火头飘忽柔软。我将“火把”呼呼地挥舞了几下,火头仍绵韧的发出桔红色的光芒。它令人遐想两千年前临邛星罗棋布的火井,也昭示着历史与现实,就在咫尺之间。

胡天贵熄灭了火头,将我带到院旁名叫盐井溪的小河边的玉米地。这里,有一个两米见方加盖的石缸,一只直径与高度均一米多的大木桶,一口直径近两米的大铁锅。两千年前火井镇人以井取火煮盐的工艺流程,在这里再现。

分离火井水气的石缸和熬盐的铁锅分离火井水气的石缸和熬盐的铁锅

胡天贵告诉我,那口密封的大石缸,是分离盐水和天然气的器具。从深井里采出的井水是水气混合物,通过管道流入此缸后,然后对进出水量进行控制,使缸内的水始终不满。由于水重气轻,缸中的空间充满天然气,天然气通过管道送至灶前。从缸中不断分流而出的井水也是含盐的卤水,则流入大铁锅中煮盐。

采气采盐的过程已结束了,那只大木桶还未派上用场呢?面对我的好奇,胡天贵解释道:这是物尽其用哦!由于井水水温冬天也高达35℃,一部分井水流入其中,可供人冬天洗澡。说罢,他哈哈一笑道:井水中含盐及其它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在桶里泡澡还可治皮肤病呢。

在火井镇油榨乡一位熊姓村民家的屋后,依然可以看到埋在地下一米多深处的古代陶制的天然气输送管道。据他介绍,最早时候输送天然气的方式是竹筒,输送盐水的方式是用石头打制的槽子。

火井的竹制输气管火井的竹制输气管

发现火井

在汉代,人们先是发现火井镇地面有盐水浸出,于是竞相挖井熬盐。

挖井越深,出盐越多,偶然便成为必然。传说,一天深夜,电闪雷鸣,一道霹雳砸向一口深井,井中起火,火焰从井口呼呼蹿出,腾高数丈,盐井中发现可燃的气体。

真是一举两得。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很快发现了分离卤水与天然气的方法,并顺势用同一口井中之气点火熬盐。然而,由于开采过度,到东汉末年,临邛的火井火势渐微,奄奄一息。

当时诸葛亮正在管理成都,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并亲自过问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

公元219年前后,诸葛亮亲自来临邛火井视察。据说,当时他指导人们用一块中心凿孔的石盘盖住井口,将竹管从石盘孔插进井内,井内天然气由竹管导出。这样,可保证气体不会无谓地逸出而浪费或引发火灾。

他还指导人们砍来斑竹,剖开去节再合拢,然后用生漆浇布缠紧,一根根地衔接起来,做成竹制天然气管道,一头塞入火井,一头引至各户熬盐的灶下。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他还吩咐人们在火井周围筑灶,变井上煮盐为灶上煮盐,灶头多了,生产规模自然就大了。

如此改进,火井火力大增,当地盐产量迅速增长,火井镇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孔明治火井》的民间传说。

如果说火井的发现是意外的话,那么,当年用竹子输送天然气,则是人类智慧所为,它堪称史上最早的天然气输送管道。

诸葛亮改进火井产气产盐工艺的事迹,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有所记载:“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诸葛武侯往视之,火转旺。”张华所在的时代与三国时期相去不远,他的记述应当可信。

据世界科技史资料,认定国外最早使用天然气的是大不列颠北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时间是公元1668年。他们有了天然气之后,曾一度被如何输送困扰。一番煞费苦心,终于发现风干后的羊小肠可充当输气管,这才解决应用的问题。相较之下,根据扬雄的相关记载,并以他所处的年代计算,中国用火井开采并使用天然气的时间,至少比英国早1600多年。

扬雄的名气实在太大、其著述对后世影响太深,因此,西晋时期的左思、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常璩,都对临邛火井投以关注的目光并实地考察。

左思的《蜀都赋》、常璩的《华阳国志》,都对临邛火井作了描述。其中,《华阳国志》的记载尤为具体生动:“临邛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英国著名的李约瑟博士有这样的论断:“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井和凿洞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这种技术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已经在四川临邛加以应用”。他所说的证据,就包括《华阳国志》对临邛火井煮盐的记载。

因此,至迟从东汉起,火井便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而火井镇居民的先祖,便有幸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天然气作燃料的人。

火井传说

火井镇的一些老人,还能记得当地一首古老的童谣:

天上有星星/地下有火井/人间有孔明/孔明来火井/去看六角井/六角井/火又大/水又清/熬得盐巴亮晶晶

六角井,是火井镇第一口火井,它坐落在镇西1.5公里处的郑家坝花果山麓。

汉代六角火井汉代六角火井

穿镇而过的平坦的水泥路,直通路旁的六角井遗址。遗址如今修成小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广场,其正面是广阔的田野,其余三面有四季常青的雪松环绕。

据火井镇原住民介绍,早在汉代,这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低洼地,后来有人发现地下有盐水浸出,便就地挖井熬盐。于是,众人效仿,先后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列,“六角井” 的称谓便一直延续至今。

沿红砂石阶拾级而上,左边一座石碑矗立,碑高6米,顶端的雕塑为烈焰升腾。碑身正面刻着“汉代古火井”五个大字,古朴凝重;碑身左面刻着“世界第一井”五个大字,遒劲流利;碑身的右面和后面分别刻有《汉代古火井史实录》和《汉代古火井碑序》。

《汉代古火井碑序》中的一段文字写道:“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据陪同的一位刘姓社区主任介绍,此井又名“诸葛井”,是先人们为纪念诸葛亮考察此井而命名。

石碑右边,便是六角井。此井井台高约半米,井内径一米,井口呈六角形。只见井砖呈灰黑色,古火井汉砖特有的棱形图案清晰可辨。据了解,为了尽可能保持古火井的风貌,在21世纪初,一群酷爱家乡的热心人,不要分文报酬,深入调查、实地踏勘,硬是从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农户的猪圈、院墙上,如大海捞针般寻得了垒砌古火井的汉砖。

站在六角井背后的花果山顶,整个火井古镇尽收眼底。

这是一片古老土地、古老的家园。早在北周时期,这里便设置火井镇;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火井镇升置为火井县。唐武德年间的蜀郡火井县县令,便是大名鼎鼎的天象学家袁天罡。千年以来,无论是作为镇还是作为县,火井未曾更名,这在中国行政地名变更史上是罕见的。

火井镇内唐代火井县令张巡所植的黄葛树火井镇内唐代火井县令张巡所植的黄葛树

火井镇作为一个千年古镇,还是被民间誉为“女状元”的五代后蜀黄崇嘏的故乡。黄梅戏《女驸马》里的主要情节,便是根据这位邛崃才女的真实故事改编。

黄崇嘏中状元之事虽非史实,但由于她是那个时代少见的才女,确曾女扮男装,当过司户参军,有理政之才,又曾以诗辞婚,富有传奇性,因而流传后世,影响很大。

黄崇嘏的归隐地崇嘏山位于火井镇境内,崇嘏墓、崇嘏塔均坐落于此,山上修篁葱茏,茶园叠翠,被游人誉为小竹海。

距六角井不远的盐井溪旁,有一个当地人称“斑竹林”的小地方,却不见一根斑竹。据说是当年制作输气管道,将这里的竹子砍尽。附近的一座山岗名为“卧龙岗”,山上曾建有一座八角庙,专门供奉孔明神像。

六角井的火焰虽已熄灭,但它留下的火种早已燎原。这火种跳跃在我们每家每户的灶台上,把历史和现实浓缩在咫尺之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