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圳 >

加强顶层设计向基础研究冲锋 深圳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来源: 深圳晚报   2021-03-07 11:16:07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3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全球2020年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情况,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PCT专利申请数为567件,同比增长54.5%,累计申请专利10491件,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第一。在深圳,创新研究硕果累累又充满创新活力的科创机构、企业还有很多。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是深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深圳创新发展实现大跨越的五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深圳加快构建并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加强顶层设计向基础研究冲锋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43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深圳以“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被通报表扬。

深圳为何能得到表扬?究其原因,是近年来深圳把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据悉,深圳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持续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冲锋,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0年投入44.85亿元,占比达38%。

同时,深圳出台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形式为构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供有力保障;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提出23条具体举措,成体系支持基础研究。深圳正不断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实施技术攻关“卡脖子”工程

超材料作为国际上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战略性技术,目前国际上开展的相关研究很多,但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落地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而总部位于深圳的光启技术却是全球唯一能够实现超材料批产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超材料领域最大的供应商。

在2019年,光启技术历时四年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磁材料“白起”系列实现批量生产,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并成功将“白起”系列应用在我国的尖端装备领域。

实际上,深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技术攻关“卡脖子”工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深晚记者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获悉,深圳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实施重大项目、悬赏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梯度攻关计划,探索“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累计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重点项目7批共80个,资助金额7.21亿元,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建立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居世界创新集群第2位。这背后离不开深圳着力打通成果产业化通道,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深圳通过建立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快速传递到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科研团队展开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最终实现成果快速转化。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激励研发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条,全市共有市级(含)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41家、众创空间28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12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3家。

“科技金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深圳设立了全国首只50亿元规模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100%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并于2020年增资50亿元规模,累计投资230多个天使项目。

人才始终是深圳创新发展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此,深圳构建从博士到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分阶段、全谱系、资助强度与规模合理的人才资助体系,强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的主动布局,累计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213个,资助合计48.3亿元,激活人才创新活力。

“十三五”以来,深圳获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挂牌成立,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732.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2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4.18%增长到4.93%。

迈入“十四五”时期,深圳将强力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做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