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90后已成“基民”主力,00后也开始“养基”

来源: 深圳晚报   2021-03-22 09:18:25

乔伊正在为记者展示她选择的基金涨跌情况。深圳晚报记者 潘潇雨 摄

图为曹彦购买的基金。深圳晚报记者 潘潇雨 摄

原标题:你最近买的基金怎么样了?

90后已成“基民”主力,00后也开始“养基”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03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潘潇雨)打开某支付软件的基金持有界面,一连串的绿色数字预示了今日的收益又是负数,对于“基民”来说这样的现象在农历新年后已屡见不鲜。随着基金热度上升,不少年轻人纷纷开始“试水”,这场狂欢里除了90后大军的身影,还有不少00后也赫然在列。

2020年11月17日,中欧财富发布的《试点一周年:公募基金投顾白皮书》描绘了投资者的年龄画像,从统计在内的投顾客户的年龄层段来看,90后的比例达31.98%,占比为各年龄层段最高;00后占15.91%,名列第三。

1

“养基”渐成年轻人的理财新方式

2020年7月,西南财经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人在线理财需求大增,全年新增“基民”中,30岁以下的9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90后已逐渐成为新入场的主力军。

每日下午两点半,宫静的手机闹钟会准时响起,提醒她关注当日基金的涨跌,以便适当加仓或减仓。“怕工作忙碌起来,把这个事忘了,因为每天下午3点之后的交易要等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生效。”宫静说。

自称“月光族”的宫静是一名90后,已进入职场6年的她,此前并没有投资理财的经验。去年基金行情好,宫静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只股票型基金,春节假期结束之前这只基金的收益一度达到了40%。其间,宫静还分批购买了十多只其他类型基金。

同宫静一样,乔伊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购买基金。2018年初,在和朋友讨论如何“发财”时,乔伊关注到有位朋友的基金收益不错,她开始留意起基金市场,“那时候在支付软件上完成支付操作后会弹出一些界面,里面就是介绍基金的。”随着自己存款累积,乔伊买了两只基金,投入1万元左右。

买入基金后,乔伊开始每日关注基金动态,“当时天天看收益,确实很影响心态。”乔伊回忆起最初投资时的情景笑道:“就是刚入门的小白心态。”和大部分新手“基民”一样,乔伊的心情也随着屏幕上的红绿色随时变换,“涨的时候很开心,觉得自己又赚钱了,也会和周围朋友讨论,跌的时候就看看讨论区,考虑要不要抛售。”

随着90后“养基”群体日渐庞大,如今,乔伊和朋友的打招呼方式也开始由“你最近怎么样”,变成了“你最近买的基金怎么样了”。

2

年轻人更青睐“小额多只”

基金购买门槛低、渠道便利,吸引大批年轻人涌入市场,而他们的理财理念也由此可见一斑,他们更多选择小额投资,并且“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基金的时间越长,周华对基金的选择也越多元,她从刚入手时仅在排行榜上找基金到现在“会看一些财报分析,再结合最近的一些时事来判断。”周华认为,自己在投资方面仍属外行,更青睐“小额多只”的投资方法。

在买基金之前,App页面会弹出一项有关承受风险的心理测试,在这项测试里,周华的接受范围是中低风险。为此,她选择的基金大多为债券等稳健性基金,“收益不多,但是风险也不大。”

同周华一样,徐朗的投资也倾向于“小额多只”。在广州读大二的徐朗是一名妥妥的00后,今年1月,他开始购买基金,他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生活费与兼职工资,“我的基金账户总额并不多。”

每日课余时间,徐朗会习惯性查看自己的基金涨跌情况,偶尔他也会翻一翻网友评论。据徐朗介绍,他周围有近一半的同学购买了基金,“他们大多也是小额买入的。”

“我是抱着比较随意的心态,毕竟投入的只是小钱,不管赚还是亏,都不会太在意。”徐朗认为自己只是入门小白的水平,“想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了解基金,学习理财知识。”

刚步入职场的曹彦对理财有着明确的规划,他也给自己设立了一套明确的“养基”模式,“我会给自己预设一个收益目标,比如赚到本金的16%,我就抛售。”年前白酒基金暴涨,曹彦也买入了6000元左右的白酒基金,“当时有文章预测年后白酒还会继续涨。”但他还是在收益18%的时候抛售了。

曹彦在春节前将持有的白酒基金全部转投到军工行业,“不是我的选择有多么睿智,或许只是单纯的运气而已。”而此前,曹彦也曾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去年我有一只基金跌到崩盘,跌了快18个点。”一夜之间他赔了近2000元,“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就感觉自己算是又多了一次难得的理财经历。”曹彦无奈道。

“买基金就是不能报团,抱团的话很容易暴跌。”曹彦认为,选择基金时还是更应该看些“讲逻辑”的文章和财报分析等。

除了“养基”,银行理财也是不少年轻人的选择,1990年出生的邓颜,从毕业到参加工作至今已8年有余,前两年她和丈夫一起凑齐首付,在深圳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告别了多年的租房生活。

邓颜每月都有一笔数额不小的房贷开支,“因为基金、股票这些理财方式风险较高,自己难以掌控。”所以她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银行定期理财,每年的收益率稳定在3.5%至4%左右。“把精力放在工作上,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报酬才是最重要的。”她说。

3

专业人士:年轻人要深化对基金的认知

春节假期后,打开几个热度较高的基金讨论区,里面是清一色“跌妈不认”“赶紧跑路”等字眼,“大部分是一些情绪表达,理性的声音比较少。”乔伊表示,尽管也有人建议可以加仓,但这样的声音却大多被焦虑掩盖。

专业从事公募基金的财富顾问温达认为,“抄作业”“跟风买”是焦虑来源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基金从2019年初一直涨到了2020年底,因此有很多买基金的人以为是靠自己的智慧赚到了钱,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市场表现好才赚到了钱。”温达说,“很多刚进入市场的人一跌就想割肉离场,最后就会沦为被割韭菜的那个。”

温达认为,如今年轻人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是理财焦虑的直接源头,“房价、赡养老人等压力,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更想直接‘暴富’,因此,他们在投资时十分害怕亏损,有一颗‘玻璃心’。”她说,“但也只有做到面对涨跌都能保持平常心,才能获得长久的收益。”

同时,对于基金选择,温达也给出了建议,“在排行榜上买基金,大概率会买到投资单个行业的,波动性也大;除此之外,还容易踩中风格轮动的陷阱。”温达表示,股票市场的风格轮动周期大概在1至2年左右,“如果买到近两年收益最大的基金,很可能刚买入,市场风格就转换了,导致基金短期内大幅下跌。”

“年轻人在选择基金上,一定要深化对基金的认知,增强对基金风险认识程度和运用能力。”温达建议,“如果想长期持有,在选择基金组合配置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分散化配置。”并且,她认为选择合适的基金进行长期定投,是值得年轻人尝试的长久“养基”方式。

(应受访者要求,稿件中所提人物均为化名)

新闻辞典

“养基”是在网络上兴起的用于调侃购买基金行为的用词,指的是基民购买基金,并将投入其中的理财资金视为自己的“孩子”,随时关注其“成长”的行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