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上海交大深圳籍学生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 提出深南大道非机动车道优化建议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2-08-29 09:17:56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2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为什么选择深南大道做非机动车道的调查和优化设计?”“因为它是深圳的名片,如果深圳要打造好慢行系统,就先要把最重要的道路完善好。”近日,上海交大二年级学生、“渔村人”暑期社会实践团团长胡文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网上搜过,很多人意识到非机动车道需要改,但很少有人提如何改。”

这个暑期,他和10名同为上海交大的深圳籍大学生一起骑行深南大道非机动车道,记录沿途发现的待改善的问题,同时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借鉴前辈专家的优化策略,历时20多天合作完成实践调查,拿出了一份近万字的深南大道慢行系统改进方案。

日常骑行留心,提出选题引共鸣

胡文宇主修机械工程,辅修土木工程,虽然课程有涉及道路设计,不过他自己说并不专业。他是看到深南大道立交桥比较多,部分地下人行通道的坡道过陡,骑行要么须绕行很远,要么不得不推行,导致骑行不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如何改造非机动车道作为社会实践的选题。“最初我把召集二维码发到交大的qq学友群里,得到的回应挺多的,很多深圳的同学看到就扫码加入了。”

黄鑫说,他以前读中学时也常常遭遇骑行不便的问题,“但当时没多想,这次暑期实践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去仔细探究一下。”罗锦润和何潇鹏也觉得组团可以更深入系统地了解非机动车道,一起去找改善它的方法。

6月7日,实践团成员第一次开线上会讨论具体内容,7月15日确定人员分工,8月7日再次开视频会确定骑行考察的时间与注意事项,8月8日团员们在罗湖黄贝岭村集结沿深南大道向西骑行至深圳大学,8月9日线上发放调查问卷。

胡文宇介绍,他负责团队联络、分工和优化方案框架的写作以及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具体考察时按路段分工,有的团员记录发现的问题,有的设计方案”,问卷由团员们分2天半时间在线上分发、回收,随后他和苏子洵、周柏骏、罗锦润花了11天完成优化方案。“古翔文、陈茁、何潇鹏还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论城市更新与城市中心主干道的关联——以深南路为例》的课业论文。”

实地调查找难点,集思广益提方案

据胡文宇提供的优化方案文本,回收的206份调查问卷中有47%的人表示骑行过深南大道,有54%的人说骑行中有绕行,有86%的人认为有必要建设连贯独立的非机动车道,有96%的人认为市区主干道慢行系统有待优化。“做问卷主要想严谨地求证下市民对非机动车道的需求,和改造有无必要。”

实践团在骑行中发现:深南大道慢行系统部分路段(如湖贝至人民桥段)无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深南东路与其他道路交会处,行人和非机动车须穿行地下通道,但通道坡度太陡,非机动车须下车推行,否则只能从侧方绕行,绕行距离均不少于300米;沿途立交桥达13个,除沙河立交配建有人行天桥,其他立交桥均须绕行较远距离。另外,还有部分路段存在非机动车道过窄、路面坑洼不平、有阻挡物或断头等状况。

结合实地调查的情况,胡文宇和团员们讨论认为优化改造深南大道慢行系统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合理设计非机动车道与原有立交桥的衔接。于是,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借鉴专家策略,重点为10余座立交桥设计了改造方案。“我们主要参考的衔接方式有混合式、分隔式和架空式三种,不过它们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只是从大的方面去归类。”参与设计的罗锦润说,比如沙河立交的人行天桥因上桥坡度过陡,他建议改为螺旋斜坡,则是参考了锦绣中华过街天桥的设计。

除此之外,团员们还一致认为罗湖老城区路段的改造也是难点,建议学习上海的方法,借用机动车道的一部分划为非机动车道。目前,深圳市区的部分道路已有了这样的设计。

胡文宇说,他们已将建议方案交给有关部门,他表示,不论方案会不会被采纳,都希望非机动车道待优化问题能引起重视,希望能为深圳城市规划与发展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