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百年婚书展见证时代变迁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05-24 09:17:20

1965年的结婚证,出现麦穗、瓜果、向日葵等元素。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5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清朝的结婚证长啥样?民国的婚书情话有多隽永?5月17日至28日,一场名为“一览百年婚书,邂逅浪漫盐田”的婚书展览于深圳市盐田区文化中心举行,现场展出了近千份婚书,年代从清末民初,到抗战建国,再到新时期,题材囊括了订婚证、结婚证、离婚证、少数民族婚书等,从多维度、多角度展示中国婚恋文化传承与变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展。

从古至今,男女婚姻都是“终身大事”,口说无凭,婚书为证。据本次展览的承办方负责人——深圳市励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婚书收藏爱好者李永良介绍,我国婚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律》规定男女缔结婚姻两家须互报婚书。此后历宋、元、明直至清代,这项律条始终沿袭未改,开立婚书因此成为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

“这张婚书已经‘196岁’了,自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流传至今,是本次展品中年代最久远的婚书。”展览现场,李永良指着一张近一米长的红底黑字的古老婚书说道,婚书的封面印着烫金的龙凤吉祥图,工整的毛笔楷书更为整份婚书赋予庄重的气息。据介绍,清朝的“结婚证”有龙凤帖、鸳鸯礼书、婚盟提法,整体较为简约,多为“民间婚书”,即非政府颁发的公证文书,极似亲家之间的一份“礼单”。婚书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多为用大红字烫金制成的折叠式,封面有龙凤、鸳鸯、花卉、鸟兽等不同图案。上面用工整的毛笔楷书填写新郎新娘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封面则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喜庆和吉祥的祝语,一般一式两份。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民国时期结婚证上的一段话可谓纸短情长,相较清朝,这一时期的婚书不仅辞藻华丽、立意清楚,样式也更加美观,普遍绘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材质更是十分丰富,除了纸质外,还有丝绸、绢质、布质等。值得一提的是,民国的婚书普遍不再采用大红底色,而是采用粉色。受西方思想影响,民国中后期的婚书上还绘有小天使等图案。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婚书的时代特征开始鲜明起来。上世纪50年代,刚刚破除了旧制度的新中国,结婚证形式改成奖状式,印制比较简单,图案色彩也比较单一朴素。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结婚证上开始出现石榴、玉米、麦穗等元素,“麦穗寄托的是国家和百姓丰收的愿望,而麦穗旁边的石榴则代表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祝福。”李永良介绍到。

改革开放后,结婚证返璞归真,回归到了法律文书的本质,此时的证书大多贴上了夫妻双人合影照,并渐渐由奖状式改成本子式,方便携带。2004年,我国开始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统一了封皮等用料,还增加了多种防伪技术。今年1月1日起,婚姻登记证内芯上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此2004年7月1日开始使用的婚姻登记证再次成为历史。

从百年前的“订婚大吉帖”,到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为主题词的新中国结婚证,此次展览不仅为市民讲述了百年来的爱情与浪漫,更让社会公众透过一纸证书窥探时代变迁与历史痕迹。“这些婚书见证着媒妁之言与自由婚恋观念的交汇,蕴含着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婚姻观、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李永良说道,“接下来,希望可以在深圳落地一个婚俗文化体验馆,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婚俗文化文创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婚姻的美好与诗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