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古井出秘符——苏州澄湖遗址与良渚刻符

来源:澎湃新闻   2021-11-01 08:47:43

原标题:古井出秘符——苏州澄湖遗址与良渚刻符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文字起源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课题。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古文字研究渐成热潮。正如中学教科书所言,甲骨文已是系统成熟的汉字,那么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追溯至何时?史前时代看似随意的刻划符号是否是更古老的文字?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的澄湖刻符又包含着怎样的意义?

澄湖遗址刻符贯耳罐澄湖遗址刻符贯耳罐

千年遗址沉为湖

澄湖,又称陈湖、沉湖,位于苏州城东南15千米,水域面积约6万亩左右,处在今吴中区、吴江区和昆山市三地交界处,是太湖平原上的一个中型湖泊。据《吴县志》记载,“陈湖,相传本邑聚所陷。”《吴郡甫里志》也称:“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这些方志旧载,似都说明澄湖底隐藏着一座古老的繁华城邑,但并未引起过多注意。直到1974年,原吴县车坊公社在澄湖西岸围湖造田,在湖水被抽干后,湖底发现大批古井,沉睡千年的神秘邑聚方才重现人间。

澄湖夕照,图源网络澄湖夕照,图源网络

当年,在承德和大姚之间的前湾、大姚和乍墩间的后湾及乍墩和席区之间的马塔湾曾筑起三道大坝,湖水抽干后,在前湾和后湾的湖底发现大批古井,当地农民在井中挖出很多文物。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化馆闻讯后,赶至现场进行调查发掘和文物征集。考古工作自4月持续至6月,发掘古井150余口,出土及征集的遗物1200多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历史时期的商周、汉晋、唐宋等时代,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

澄湖遗址发现的崧泽时期水稻田,图源张铁军,《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创刊号,P71澄湖遗址发现的崧泽时期水稻田,图源张铁军,《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创刊号,P71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不禁要问,兴盛了数千年的邑聚为何沦入湖底,澄湖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考古发现的古代遗存,自史前一直延续到宋代,表明这里至少在宋代以前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湖泊。

爬梳文献,我们可大致理清澄湖的前世今生。在《尚书·禹贡》中有这样一句有名的话:“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为太湖古称,三江则通常指为吴淞江、娄江、东江。正是由于吴淞江、娄江、东江下泄太湖之水,太湖得以安澜不惊,而处于古三江口附近的澄湖遗址,也因此多得水土之利。

晋代三江示意图,图改绘自《古代上海述略》晋代三江示意图,图改绘自《古代上海述略》

据《越绝书·吴地传》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筑有摇城,“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王摇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沃,水绝”,吴越王室贵族们先后居此,使之成为一处重要的城邑,大量出土的印纹陶器说明了当时的繁盛情况。大约到八世纪,随着周期性气候趋暖,海平面上升,三江水流速下降,宣泄不畅,东江和娄江先后淤塞,吴淞江也日益束狭,一些洼地便开始渚水成湖。在澄湖之畔的寝浦禅林内,一件明弘光元年钟上铸有“天宝六年(747年)春,地陷成湖”字样,即是此地开始积水成湖的反映。澄湖的最终形成,可能是在北宋末年至南宋早期,至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澄湖已被列为秀州四大湖之一。

无独有偶,2001年苏州市博物馆为配合园区二期建设,对独墅湖东北部湖底抽干水进行发掘时,同样发现了早至崧泽文化,晚到宋代的古井、灰坑等大量遗迹,文化内涵与澄湖遗址基本一致,从而佐证了澄湖、独墅湖等都是迟至宋代方才形成的湖泊。

来自古井的神秘符号

澄湖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史前陶器最具特色,这些器物以汲水器为主,形式以罐、壶类居多,可能是在汲水过程中失落井中的,因而完整者众。这许许多多的史前陶器,不乏模拟动植物形态的鸟形提梁壶、鸭形壶、猪形壶、鳖形壶、皮囊壶、葫芦罐等,充满艺术想象力。然而最为珍贵的,则是一件器表刻划有排成一列四个符号的黑皮陶鱼篓形贯耳罐。

澄湖遗址出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吴中博物馆藏澄湖遗址出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吴中博物馆藏

在澄湖遗址发掘11年后,1985年《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报告正式发表,文中显示这件刻符陶罐出土于J127中,口径8.8厘米,高12厘米,呈鱼篓形,敞口直径,鼓腹平底,带有两个贯耳,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但发掘报告对器表的刻划符号介绍简略,且只给出了三个符号的摹写图样,缺失了第一个符号。

澄湖遗址出土的良渚刻符澄湖遗址出土的良渚刻符

考古报告发表后,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众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及古文字学者纷纷前来苏州观摩考察这组神秘符号。这四个符号排成一列,构成有序组合。它们已不是象形的图画,而是规整度较高的抽象符号组合,这在良渚文化是首次发现,放之全国也属罕见,因而在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具有突出价值。它们是最早的文字吗?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出土四十多年来,关于这组神秘符号的探索解读持续不断,高见新识更是层出不穷。

澄湖刻符是文字吗

目前,已发现的史前刻划符号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学文化中,仅良渚文化的符号总数已超过600个,这样庞大的数量无疑已具备了构成文字系统的基础条件。然而,绝大多数符号是单个出现的,多个符号连缀成组的形式屈指可数,而后者则可视作文字形成的标志。因此,1974年澄湖遗址发现的这组连续刻划的四个符号,代表了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产生了“组词成句的正式汉字”,比殷墟甲骨文早了一千多年。

良渚文化玉器、陶器刻划符号,图源良渚古城遗址博物馆良渚文化玉器、陶器刻划符号,图源良渚古城遗址博物馆

关于这组符号的内容释读,观点众多。如李学勤先生将之释为“巫戌五俞”,读作“巫钺五偶”,意为神巫所用的五对钺;饶宗颐先生释为“冓戉五个”,为越族的表征;董楚平先生读作“方钺会矢”,意指越国会盟,是良渚先民军事会盟的记录,甚至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建国文献;王晖先生释为“(此处为下图所示的刻画符号)戉五簇”,读作“(此处为下图所示的刻画符号)越五族”,可能是古越族的来源。近来,张溯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良渚时代的社会背景,从思想信仰和社会阶层方面对四个符号的释义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四个符号分别代表了良渚先民心中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以及王、巫觋和族三个阶层,表达了良渚先民的社会分层观念。

刻画符号刻画符号

2015年良渚博物院编著出版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这是目前收入良渚符号最全面的材料,其中刊布了该刻符贯耳罐多角度的高清照片及刻符摹本,首次完整呈现了澄湖刻符的细致面貌。书籍编者在分析后认为,该组刻符应断为五个字符,但并未作进一步释读。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2015年版)标注出了5个符号《良渚文化刻划符号》(2015年版)标注出了5个符号

去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来函,拟将澄湖刻符陶罐纳入其“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改陈提升的充实文物目录,强调该文物有“……与文字起源有关的陶器刻符。有指事、会意和组合特征,处在文字起源的前夜,可补充进文字起源的展品之中。”这无疑代表了国家学术层面对这组刻符在中国文字起源研究中重要价值的判断。

如今,澄湖遗址重又沉于湖底,但发掘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者则陈列在吴中博物馆“考古探吴中”的展厅。借助于多媒体动画,以这件刻符陶罐为线索,畅想并重现了良渚时代的澄湖聚落:依水而居,临井而汲,茅屋草舍,豕犬相闻,竹筏泛舟,耕田渔猎,围火而歌,高坛祭祀……,还原出一幅幅文明初现时期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场景。在动画影像熄灭的间隙,橱柜内典型陶器的模型,与出现在动画中陶器相呼应,提示观众从它们“器皿”到“文物”的时空转换,将观众从远古的穿越中带回现实。

原作者:宁振南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第九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

2.张志新:《澄湖形成的原因和年代问题》,《吴史漫考》,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

3.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

4.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5.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字释读之一》,《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

6.王晖:《从甲骨文金文与考古资料的比较看汉字起源时代——并论良渚文化组词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考古学报》2013年第3期。

7.张溯:《论江苏澄湖遗址出土的良渚刻符》,《东南文化》2015年第5期。

8.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9.张春凤:《关于良渚符号的定性》,《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10.良渚博物院编:《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