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近墨清欢书法展开幕:学人的书法中,有他们的学养和人生况味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5-22 19:45:49

原标题:近墨清欢书法展开幕:学人的书法中,有他们的学养和人生况味

5月22日,一场颇有新意的学人书法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拉开帷幕。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与宝龙美术馆共同主办题为“近墨清欢:当代学人书法邀请展”。这一展览集中展示当代擅能书法的20余位人文学者近年来所创作书作120余幅。受邀学者中有在书法史及书画金石鉴定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傅申、白谦慎、黄惇、华人德、何传馨、张子宁、刘涛、仲威、薛龙春、黄朋等人,也有古籍版本鉴定领域的资深专家沈夑元、沈津等人,更有在文化及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郑重、孙文光、扬之水等人。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展示20余位学者120余幅作品
展览由“勉学”、“邻古”、“怡情”、“写心”四部分组成。策展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小明介绍,“勉学”主要指学者书写的内容有涉及治学、读书、劝学的内容,如不少学人书写了“读书便佳”、“开卷有益”这样内容的书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97岁高龄的版本目录学家沈夑元老先生所写四幅书作都和劝学有关。沈燮元作品

沈燮元作品

“当然,沈老先生不仅劝学,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他至今还每天坚持去南图看书,可谓好学一生,人学合一,所以他写出来的劝学、勉学的内容更有说服力。”丁小明说。
“邻古”则指展览书作有临习碑贴的内容,或者是在某一金石拓片上写以题跋。许多研究古代书法比较资深的学者,会以这种方式通过题跋与古人对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是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董事长林霄在颜碑《西亭记》拓上的题跋。这一颜碑原石林霄花巨资购藏后又慷慨捐赠给母校浙江大学艺术博物馆,一时传为收藏界的佳话。因原石残损较重,所以传拓拓片极少见。拓本上的累累题跋也足题者深厚的学养。林霄作品

林霄作品

“邻古”这一部分还有部分学人临习前人碑帖的临作。毛笔书写在中国具有悠远历史,无论刻石,还是墨迹,其间留下大量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前人作品。认真临习这些法书既是每位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的重要功课,更是创作与不断自我提高的取法源泉。临习也是学人书法展览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版块是“怡情”。主办方收到参展学人的作品之后对作品进行了分类后发现,属于怡情这一类占绝大多数,120件作品约有70件属于这一板块。
第四部分“写心”与“怡情”比较接近,但同时又有一些超越“怡情”的边界,向广大的心手逍遥的境界探求,以比较放达的草书为主。
对于学者,书法是“有味清欢”
展览题为“近墨清欢”,灵感来自于著名学人黄惇所写的苏东坡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所谓清欢,就是比较清闲的娱乐的方式。不管你从事哪种职业,到最后还是要寻求人生的休闲。”丁小明相信,对于大多数学人而言,书法的怡情功能正是这样一种能带来身心愉悦的“有味清欢”。黄惇作品

黄惇作品

展览四个部分之中,“怡情”所占比例最大,也体现了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书法最大的功用就是“怡情”,是放松身心、是高级休闲。
“中国古代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但为什么中国文人这么喜欢写字?”丁小明此前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精准的答案,通过这次策展,从学人的书法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几千年中国文士学者之所以留下无数墨宝,之所以如此不倦地书写,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毛笔书写带给他的快乐与娱愉。”
为何举办一场学人书法展?学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书法?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在开幕式上的致词颇具代表性。
“参加展览的人的都不是以书法家自居。”沈津表示,参展者均是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治学是根本,写字只是“余事”,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至情至性,却体现在书法之中,“参展者很多都是我要好的朋友,包括沈燮元、郑培凯、白谦慎等。我也看了展览中一些学者的字,写得非常好,一笔一划,任情随意、不事雕琢,美却在其中。我想各位学人的另外一面,也就是他们坦然、平淡、秀逸、沉着的一面,和他们的学养、阅历、功力都是有关系的。”
1961年3月,沈津在上海图书馆拜当时的馆长顾廷龙先生学习古迹版本鉴定。顾先生要求他每天必须写字一个小时。因为他认为学习古籍版本鉴定,写字是一门基本功。当年,顾廷龙先生会因外事活动或是展览需要而写字,沈津在一边磨墨,得以细细观察顾先生写字的态势,“一笔一划,有入木三分的醉人感觉。”从那时起,写字也成为了沈津的爱好。2011年他从哈佛大学退休之后,又重拾写字的爱好,信手写上几笔,自己也从中得到满足。他认为,古今学者,有深厚国学根底,所写书法也会“给人细嚼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改变“书家不学”“学人不书”的现状
丁小明认为,就书法而言,当下社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书家不学”,一个是“学人不书”。所谓“书家不学”,是指当今书法家擅于书法技巧,但对书法内容,包括形式、格式等很多东西已经很隔膜了。
丁小明请了拍卖行的摄影师帮忙拍展览图录,对方感慨这些作品中“有一种安静的书卷气”,和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很是不同。
“书卷气从哪里来,是个人修养、学养中来,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代书家有借鉴。学者书法在中国有脉络,宋代以下,很多学者书法写得很好,但从不以书法家自居,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书法的一个传统。现在书法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丁小明希望把书法还原成雅玩性质的,非专业性质的,“用中国文人的话说,书法是‘余事’,如果什么事情都冲着成名成家去,就不太好玩了,艺术很多时候和你的放松状态有关。学人的书法技巧上不一定有当代书法家好,但从品格上,学人书法里有一种当代书法中少有的东西,这是值得借鉴的。”
另一方面,当今绝大多数学者是不能写毛笔字的,也就是“学人不书”。丁小明提到一件往事,他的一位同事去开一个学者会议,茶室中有笔墨,与会一位日本学者一时兴起挥墨写了“西塞山前白鹭飞”,却没有一位中国学者会书法,可以接笔写下去。
“我觉得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丁小明表示,举办这场以学人书法为主体的展览,亦是希望通过学人之书影响当代学者,在写论文、报项目的同时,也有一点“清欢”的情怀。
在首场展览之后,主办方亦希望后续扩大名单,让更多学人参与到展览之中。未来,主办方将计划针对年轻学者特别是非书画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做一些专题展览,以及尝试策划古今学者书法联展,通过更多方式吸引年轻学者加入到写书法的行列中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