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荡荡淮海路:沪江之美,从头做起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1-02 14:45:30

原标题:荡荡淮海路:沪江之美,从头做起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上海人把理发叫做“剃头”,理发师喊成“剃头师傅(司务)”,理发店也就顺理成章地叫“剃头店”了。

小时侯,家附近有3家剃头店。两家国营店都在茂名南路上,一是南昌大楼西面、茂名南路96号的茂名理发店,另一家是过了淮海中路、在锦江饭店那条长走廊里的著名沪江。从幼儿园回家路过,会透过玻璃朝里望一眼,感到店堂蛮深,一片幽静;这里是它1946年的出生地。图说:锦江饭店西侧的茂名南路,沪江出生的地方。

还有一家在南昌路,是私人店。那时,剃头多去茂名;省下钞票看电影,学生场票价只要5分。听同学说,瑞金二路南昌食堂旁的里弄服务站还要便宜,但没去过。

上海最早的剃头店开业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在今武昌路424号,店主叫朱启鹤。那时,华界和租界的华人剃头店,多会在门口挂上一把木制剃头刀或剪刀做店招;把他的吃饭家什亮出来招生意,这才是本事。图说:上海老底子的高级理发店。

说剃头师傅多来自丹阳、溧水和句容,开沪江的蔡万江是扬州人。他9岁学剃头,14岁到上海的剃头店。不免叫人想起独脚戏《三毛学生意--剃头店》,周庆阳演三毛学剃头。扮师傅的徐双飞教他两臂向前伸,围成个“箩筐式”,手腕这“手架子”要“活络”。此外,嘴巴要客气,这样才能把生意搭住。

1922年第5期《红杂志》,姚民哀在《上海奇怪人——剃头司务》中写道:“上海理发店不知几许,剃头司务亦不知有若干人,此中魁首,厥有两个:一三马路成记之主人;一劳合路汉记之主人。”据《上海饮食服务业志》:劳合路(今六合路)的汉记,跻身当时上海26家高级理发店中;此时,门口的店招已换成洋气现代的三色花滚筒了。图说:三色花滚筒:一说与法国革命有关,剃头师傅掩护了革命党人。另一说是与剃头师傅曾从事放血疗法和兼职外科有关,红代表动脉,蓝意味静脉,白色表示绷带。蔡万江到上海九年后,决定自立门户,与他人合股开了沪江,自任经理。新开店叫“沪江女子烫发美容室”,顾名思义是主打女子烫发。早在1925年,电烫技术从欧洲传入上海,发明者则是美国人查尔斯·奈恩勒。上海滩有电烫机的剃头店12家,设备和药水全进口;烫一个的价钿,40到50元大洋。到30年代,又从欧美舶来盘卷梳理的水烫新技术。新新从美国进口的克莱姆冷烫机,成为上海唯一最新式烫发机。图说:烫发是女子的一个最爱。

那时,烫发技术掌握在老外手里,改变是在1931年。意大利人不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敢把“金针度与人”。在南京路49号开了个店中校,由外国技师亲授烫发技术,在上海第一次公开了烫发技术。

此时,向希腊人苔斯达杏斯学会做电烫药水的大光明理发店老板朱博群,开厂生产散花牌电烫药水,从此让我们告别了使用外国烫发药水的历史。同时,国产电烫机也问世。就这样,电烫在沪普及,让更多人能让美从头做起。沪江生逢其时,蔡万江首创女子烫发“三不走样”闻名上海——“反复梳理不走样、修剪成型不走样、吹风成型不走样。”图说:上海的理发店,女宾部总是在楼上的,女士优先。

人们爱美之心不泯,有在家采用1872年法国人马鲁耶鲁发明的火钳术自家烫;也有新娘子和爱美之人跑到隔壁杭州了此心愿,那里的烫技是之后普遍使用的化学烫,由英国人杰·斯皮克曼在美国发明。

图说:法国人马鲁耶鲁1872年发明的火钳术烫发仍有市场。在老上海,剃头店经营等级分4等8级,即:特、甲、乙、丙4等,每等再分正、副2级。1949年后,分6等,从特级到五级;上海特级有5家:南京、新新、华安、沪江和百乐。沪江在1950、57年评为正特级,1993年成为全市4家超特级之一,其他3家是新新、华安和南京。图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弄堂里,也有女子烫发。因锦江饭店总体规划,沪江先搬陕西南路原芙蓉美发厅店址,1982年再搬到淮海中路国泰电影院对面,原新华理发店地头,门牌857到863号。搬淮海路的日子,《卢湾区志》与《上海饮食服务业志》记载不同,说是1978年。图说:这一排门面里,有曾经的沪江。

1956年,沪江公私合营。成为沪江美发厅荣誉特级师的蔡万江,名列理发业“四大名家”之一。他宝刀不老,在他擅长的长波浪基础上,又创风靡都市的“花辫式”。1992年10月10日,可谓沪江的峰值:一楼至三楼的400平方米店堂新装亮相。继续光大“三不走样”特色的同时,又添“滚剪、捉剪”等立体修剪法。就在那年,沪江从特一级升超特级。没想到,我也有缘同沪江合作;制作一档介绍美容知识的节目,在上海电视台14频道播出。

朋友亚龙兄是沪江忠实顾客。家原离店只隔一条横马路,搬家后,剃头还是去从小熟悉的地方。后来,沪江关门;他告诉我:沪江的师傅,有的在南昌路重操旧业。有的开店不能用原来牌子,心里又舍弃不去。于是把“沪江”两字拆开,店名就叫“三户三工”。

图说:2004年,南昌路上的沪江。

袁念琪摄。

老房子附近的三家剃头店,一一淡出已有时日。今天,“剃头师傅”也早改称“视觉形象设计”。一进店就问要谁:资深还是总监?就缺了个首席。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获上海长江韬奋奖,上海市作协会员,入选《中国新闻年鉴》。1974年发表作品,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收录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荡荡淮海路12:沪江之美,从头做起》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