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 >

脚步丈量深圳地铁16号线文化地图,共创文化艺术蓝图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1-11-13 21:17:28

日前,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工程文化艺术征集系列活动之“重走客家路”深圳地铁16号线客家文化寻迹于坪山区、龙岗区举行。此次活动围绕16号线地铁车站周边的历史文化景观进行,是由在地文化探寻、乘客情景模拟、共创工作坊构成的综合创新设计活动。

活动邀请客家文化专家、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师、当代艺术家、媒体人与深圳地铁的建设、设计、商业运营管理者共同参与,在深圳率先以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方式推动轨道交通文化艺术建设。此次活动由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指导,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文创主办,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鹤湖新居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坪山区坪环社区大万世居、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居委会协办。

深圳市地铁集团、深铁建设及深铁商业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深圳地铁各部门共同参与文化共建的过程,是一个城市最重要出行系统单位对“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运营文化”做出的最真诚的承诺。

客家人经历千年迁徙,在龙岗、坪山逐步开基立业,日渐繁盛,创建了一座座山环水绕的客家围屋,而后既发扬传统耕读文化,又迎合新潮流鼓励经商,创造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辉煌时期。深圳地铁16号线作为开拓深圳东部,服务深圳“东进战略”的骨干线路,是深圳龙岗、坪山客家精神在地下空间的一种映照,也将继续为深圳百姓安居乐业增进福祉。

田心站-出发!

骑行寻找沿线的客家文化线索

活动嘉宾从16号线的在建车站田心站出发,模拟乘客乘坐地铁游览城市的出行场景,以骑行的方式探访车站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客家文化地标,在此过程中记录文化体验。通过观摩文保建筑、聆听历史及社区故事、体验非遗传统,品尝风土美食,来理解客家文化与地铁16号线的共生关系。

骑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距离田心站900米的南中学堂,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有着87年历史。南中学堂白墙黑瓦,正面的飞檐雕柱有鲜明的南洋建筑风格;屋内的石柱、土梁及墙面的三合土,显示出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

随后,嘉宾团到达坪环站周边的客家围屋大万世居参观,观赏规模宏大的方形围屋建筑,体验客家民俗文化。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的大万围村,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古民居)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

文化探寻的最后一站抵达了龙园站附近的鹤湖新居。鹤湖新居,又称鹤湖围,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鹤湖新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北街1号,被誉为“客家第一围”。通过观摩鹤湖新居的历史建筑,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人从中原-江西-粤东-珠三角地区的迁徙路线,其中的展览生动展示了深圳客家历史、民俗、建筑等文化体系,为16号线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及依据。

龙园站-鹤湖书院共创工作坊

面向社会创新的地铁文化设计

结束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的游览后,嘉宾团前往位于鹤湖新居内围上天街的鹤湖书院,基于当天的文化观察开展了共创工作坊(Co-Creation Workshop)。在本次工作坊中,嘉宾分享了在游览过程中对客家文化的观察与体验,针对“如何更好地在深圳地铁16号线文化艺术建设中融入在地性”的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地铁建设及规划的设计要求,共同创造出一系列符合深圳地铁16号线公共艺术规划理念的文化介入创作雏形。

嘉宾们从自然元素、人文元素及文化元素的角度总结、归纳当日的观察和体验,记录在不同颜色的分类便利贴上,并根据关联性、在地性、交互性、教育性、公共性、发展性的设计原则,展开头脑风貌和创意。最终,形成了一组基于灵感洞察的方案及行动指南。

工作坊记录下的这些象征客家精神文化与生活智慧的结晶,组成了一部融合了多种文化视角的深圳客家文化合集。这部文化合集将成为深圳地铁16号线车站内城市记忆博物馆及文化寻迹标识的素材来源,在车站内彰显“阳光+家”的线路文化精神。

(原标题《脚步丈量深圳地铁16号线文化地图,共创文化艺术蓝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