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深圳星”太空漫游5个月,全面转入运营,已服务近3000艘船和飞机

来源: 深圳商报   2020-12-14 09:17:00

原标题 深圳星,空天资源新高地

太空漫游5个月,全面转入运营,已服务近3000艘船和飞机

今年5月,亚太6D卫星运抵西昌准备发射。 (亚太星通供图)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2月14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近日,记者获悉,今年7月成功飞天的“深圳星”通信卫星,经过5个月的太空漫游,全面转入运营阶段,截至目前,已服务近3000艘船和飞机。

亚太6D卫星旨在为亚太区域提供高通量宽带通信服务,它在成功升空后,被命名为“深圳星”。该星从设计监造到投入使用,背后都有深圳科技公司的身影。

“深圳星”创下多个第一

亚太6D卫星是我国第一颗采用Ku/Ka体系的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也是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全配置首发星,还是世界上首颗为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

创下如此多“第一”的卫星,由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下称“亚太星通”)及其股东单位参与设计监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历时近4年、投资20余亿元。

据悉,整星重量5550kg,卫星承载有效载荷重量近1000kg,是以往的1.5倍;星上转发器设备1200余台,是以往的2-3倍;波束99个,是以往的10倍;舱内外共1500余根波导,为以往的6倍。亚太星通总裁李杰表示,“亚太6D卫星代表了目前我国民商用通信卫星研制的最高水平。”

今年7月9日,亚太6D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变轨操作和定点捕获,7月17日定点于在轨测试轨位。随后开始的轨测试工作,对卫星性能进行了验证,最新结果表明亚太6D卫星及性能均满足研制技术要求。

此后,卫星漂星至服务轨位东经134度,进行了在轨最终验收。

亚太星通董事长程广仁表示,“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良好开端,也是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献礼。”

让网络通信“上天入海”

今年10月29日,在金砖国家未来网络创新论坛上,李杰以“空天资源新高地”为题进行演讲,详细介绍了亚太6D将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人造卫星有气象、勘测、军事等多种类型,而通信卫星作为网络通信的传递者,更成为各国发力的重点。比如马斯克于2015年提出的“星链”,计划在2027年之前发射4.2万颗卫星用以提供互联网服务,将天空连成星座。近来,SpaceX公司更保持平均每个月发射60颗卫星的频率。

同样是服务于通信,星链计划发射的是低轨卫星,距离地面500-2000公里,而亚太6D则属于距地面数万公里的高轨卫星,两类卫星各有所长,具体服务范围也不同。其中高轨卫星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广,3-4颗即可实现全球通信覆盖,其通信容量也相当于低轨卫星的整个星座,甚至更大。

据悉,亚太6D卫星以中国为核心,面向亚太地区,将形成东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全视场覆盖。

李杰表示,比起传统卫星,亚太6D还具有高通量的特点,即带宽更大、资费更低、终端更小、通信服务门槛较低的特点,“简单来说,高通量卫星有望改变行业规则,助网络通信‘上天入海’。”

“截至今年12月,亚太6D卫星已服务近3000艘船和飞机。”李杰告诉记者,此外在补充地面通信网络方面,高通量卫星也可用于无人机、高铁、灾备通信等方面,更将为4K等技术产生的宽带增量需求服务。

在今年举行的第22届高交会上,亚太星通就展示了由高通量卫星参与的“天空地一体化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指挥系统”解决方案。遥感卫星监测到灾情后传给地面信号接收站,并由指挥中心进行战略分析。由于发生森林火灾的地点极有可能是信号盲区,此时就需要高通量卫星出动,给无人机和直升机发射信号进行巡逻,迅速锁定火情发生具体位置。

在新赛道抢占先机

成立于2016年的亚太星通,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交通运输部、深圳市政府发起成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依托周志成院士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卫星应用院士工作站。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起之秀,亚太星通为航空、海事、陆地移动领域的客户提供卫星通信解决方案及智能化、定制化增值服务,已初具国际影响力。“力争通过10年努力发展成为一家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百亿级卫星应用龙头企业。” 这是亚太6D卫星成功升空后,公司表达的愿景。

事实上,深圳近年来发力航空航天,几乎每年都有一颗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深圳参与制造的卫星上天。

2018年12月,深圳参与制造的鸿雁星座首发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项目,也让低轨宽带卫星系统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打造天基互联网迈出关键一步。

2019年9月,深圳参与制造的中国首颗极地遥感专用卫星成功发射。系统通过每天对极地区域的全覆盖观测,服务于国家北极航道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望解决我国自主极地观测数据不足、长期依赖欧美的问题。

随着新基建的一步步夯实,预计未来9年内,我国卫星行业产值有望达6000亿-8600亿元。“深圳正在航空航天新赛道努力抢占先机。”市航空航天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