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 >

张一鸣说的“平常心” 戳中你了吗?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3-31 21:47:53

原标题:夜读|张一鸣说的“平常心”,戳中你了吗

作者:张丰

平常心,就是“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张一鸣的这句大白话名词解释,戳中了你的心吗?

他提出这个概念的语境,是最新的公司内部讲话。他希望员工不要唯短期的业务、考核、数据,而产生焦虑和患得患失,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常人,抛掉标签和自我设限,关注当下,正视竞争,对用户保持敏感的同理心,对未来拥有开阔的想象力。

张一鸣是以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说出这番话的。但这些讲话内容,明显不只是适用于他的预期受众,很大程度上,它具有“普世性”。

他举的一个公司内部“双月会材料”例子,很有意思:“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一名办公室文员“写材料”的艰辛背影。

这段话值得每个人好好看看。它充满了高大上的“概念”,没有一句话是“平常”的汉字排列组合;每一个句子都有修饰词,把所有的“人话”,都翻译成了充满焦虑感的“行话”——让读者因为看不懂而焦虑。它就像是一段充满密码的语言,不在一定语境中,你可能完全搞不懂汇报人是在说什么。

这让我想起昨天中午在楼下吃面,两个女孩走过来,看了一眼我碗里的牛肉刀削面,叹息一声:“又要吃碳水啊!”这就是减肥的“行话”。我注意到,她们都偏胖,可能有身材焦虑。但说是这么说,并不影响她们继续吃面。

这就是张一鸣说的“动作扭曲,容易搞复杂。”在所有的扭曲中,语言的扭曲可能是最严重、可怕的,因为它不仅把事情搞复杂,还反映了人的思维变形。当人“不好好说话”,奇怪的表达,往往就是在掩饰内心和思考的贫乏。

所谓“平常心”,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认识它、表达它。用网友的话说,就是“说人话”。以前我在报社上班,一位领导告诉记者:“怎么写好一篇报道,其实很简单,你就想着回家怎么向家人讲这个事情。”

道理简单,做到不易。“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鸡汤,每次考试前,父母都会这样给孩子讲。但不是你讲了,孩子就能做到,甚至可能相反。就像有一个小品里演的,一直提醒自己自我介绍时不要紧张,结果一张口就是“大家好,我叫不紧张……”

张一鸣的话引起共鸣,说明“复杂化”“焦虑”已经不是一个公司的事,而是一种社会性“疾病”。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在竞争中获胜,哪怕你门门功课都90+了,父母也会说:“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你必须在PK中比别人做得更好。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都突飞猛进,一种“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公司内要考核KPI,很多人还把它引申到生活中。今年去了多少个地方旅游,比去年增加了几个?这个月跑步多少公里,比上个月多了还是少了?这是一种自我“内卷”现象,它引起的是普遍的焦虑和抑郁症的增加。

抑郁症的一大根源,是“对自己不满”。人们会劝一些抑郁症朋友:“你已经那么优秀了,为何不能开心一点?”其实,他们只是不肯放过自己,在和那个“过去的自我”竞争,每天都想“进步一点点”,最终在无穷尽的内心交战中压垮了自己。

以减肥来说,只要明白“吃得多会胖”就行,没必要去背诵每种食物的热量。人最终需要的是有节制的生活,而不是看到一桌菜,马上指出哪些是碳水,哪些是动物蛋白——要知道,焦虑本身就会让人多吃东西,在不知不觉间摄入过多。

当然,为了获得“平常心”,花几千块钱报一个禅修班,在连续996一周后,还要早起去上课“修行”,也不会有太大收获,只会让你“更不平常”。累了的时候,瘫倒在床上,好好睡一觉,就是最好的选择。“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几乎是动物的本能,不需要花钱去刻意练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